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02114143)


如果您有權決定台灣在日治時期能否設置議會,您的決定?理由何在?



一、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係發生於二十世紀上半葉,它是由新民會開始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要求台灣設置擁有自治議會的運動這場運動是台灣對於受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變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第一個標誌,也是台灣在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因此,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對台灣造成重大影響不僅包括啟發台灣民眾的法治觀念外,也確立了對憲政精神的追求。



二、在這時期,我們看到1915年「西來庵事件」是台灣人民大規模武裝抗日的最後一擊,此後,武裝抗日運動復趨於沉寂。1920年代非武裝抗日社會運動開始蓬勃興起,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許多新興的民族國家獲得獨立,「民族自決」思潮席捲全世界,日本當局因而重新檢討治台政策,改派文官總督,採行同化主義,改善教育政策,使台灣人民智能及視野皆有所提升當時,台灣青年因為本地缺乏高等教育,赴日留學蔚然成風,加上日本普選運動風潮正盛、朝鮮爆發三一運動爭取獨立、中國也有五四運動的興起,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身處其中,深刻感受到民主主義與民族自決思想的影響,也激起了民族意識的覺醒與嚮往。



不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雖然係以合法合憲的方式進行體制內的抗爭路線,但並不能顛覆殖民統治的權力關係,因此台灣在日治時期,始終難以脫離被殖民的境遇,無法得到該有的平等對待。



三、對於台灣在日治時期能否設置議會,就我個人之淺見,可依所扮演為統治者抑或是殖民地的人民之角色而不同,分開說明如下:

()以統治者角度而言:我會支持設置議會,因為當時「民族自決」思潮席捲全世界,當政者不希望自己的殖民地人民會有想要反動的念頭,而激起了民族意識的覺醒,更何況這個小小的殖民地且具有如此強大的經濟價值,故順勢設置議會,以體制內抗爭的路線,可避免發生爭取獨立之戰爭。

()以殖民地的人民之角色而言:就當時的情況,雖然殖民地的台灣先民會期望能夠擁有一部份的民主,然而當時台灣先民對於民主選舉的過程及該如何實現民主政治都尚無一定的概念及了解,若貿然實施台灣設置議會的請願活動,僅可能維持安於現狀,並不能完成顛覆殖民統治的權力關係,它並不會對台灣本國有多大的助益,故若我是殖民地的人民之角色,不會支持在日治時期設置議會請願運動。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

2. 1920年代「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回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