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日治或日據與殖民(02114149)

1.日治說與日據說分別投射出什麼樣的台灣圖像? 
 
西元1895年至1945年之間台灣為日本殖民管轄,這段期間又名日本時代、日據時代、日本統治時期或是日本殖民時期。 
日「治」,(rule)治理:統治、管理 
日「據」,(Occupy)佔據、佔領。具軍事性。 
 
台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其中一條款為: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並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讓與」:指將權利移轉於他人的行為。 
 
由此條約,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是正當合法地擁有台灣的主權。 
 
而有一派更認為「日治」一詞反映出台獨史觀。 
但學者王曉波、作家曾健民等人提出,《馬關條約》乃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不具正當性與光明性。呼籲台灣是被日本從中國手中強行「竊據」,故稱「日據」。 
 
雖是「被迫簽定的不平等條約」,但此條約仍在兩國間成立,以兩方同意的角度來評估,不論是被迫與否,主權轉移是確實且發生的。 
 
就兩派說法,其各有得以成立的依據及評論。 
 
2.什麼是殖民?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活動對當前台灣住民的生活及治理的影響? 

殖民:「一個國家在國外尋求並獲得經濟、文化、政治占有權的過程。」 
 
漸進主義時期(西元1895~1919年),始政。此時期僅將台灣視為殖民地,不適用日本法,以特殊、獨立方式統治之。而配合同化政策,調查民間舊有習俗。 
 
內地延長主義時期(西元1919~1937年),同化。民族自決主義始盛行,民主及自由思想風靡於各殖民地。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之施政方針為將台灣視為內地,教化台灣人民以效忠日本朝廷。 
 
皇民化運動時期(西元1937~1945年),皇民化。台灣總督府為推動皇民化運動,推廣台灣人民說日、穿和服、搭建日式房子、放棄台灣民間信仰和祖先牌位、改信日本神道、改日本姓名。 
 
社會控制」而言有:三段警備制、保甲制度、警察制度。對於社會治安有相當影響力,但在森嚴戒備下仍是有過度干涉人民生活。而警察制度仍是延續到至今台灣社會。 
 
而在「抗日運動」中,對於原住民,霧社事件是最為血腥、激烈的武裝抗日。台灣本是存在著多元民族文化,應以寬大心胸接納,不容以異己之名剷除,而應以尊重及欣賞態度面對。 
 
「社會運動」台灣新興知識分子改以非武裝抗日手段爭取台灣民主及自治,例如:台灣文化協會,是日治時期影響台灣深刻的啟蒙團體。以得地方自治以及選舉權。 
 
「交通」部分,日治時期所興建的鐵路則是最為重要,是為「空間革命」,以及公路的舖設。南北動線的規劃使人力往來有一定的暢通活絡。 

「教育」方面則實施義務教育,對於提高台灣人民教育程度著有成效。甚至台籍人是可以擔任高級官員,而女性教育也逐漸普及。 

總督府對於台灣的「人口普查」資料十分周詳、準確及客觀。 

「水利及發電」,以及嘉南大圳灌溉嘉南平原,對於農業發展影響甚大,帶動經濟及社會提升。 

「修正陋習」:鴉片、纏足、辮髮。使自然死亡人口率下降;自然生育率提升。 

「都市計畫」、「公共衛生改善」、「曆法變革及時間觀念」,都由日治時期所承襲下來的良好影響。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百度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網路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