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02114149)


如果您有權決定台灣在日治時期能否設置議會,您的決定?理由何在?
 
 
 
會。
 
   就「政治及經濟」方面討論,雖是殖民者與殖民地的關係,站在殖民者角度無一不希望能掌握所有權力,行政、立法、司法等等,使人民乖順服從。但就當時,也就是日治時期當時的國際情勢來判斷,民族自由主義盛行之風潮,台灣知識份子也跟隨此逐流而發起訴求,且若是不滿足人民,也就不必多談能讓他們多忠心為總督府付出,更不可能促進農業工業快速發整,成為所謂日本南進的跳板。同意的理由在於,必須取得民心的順從、及安撫民心的作用,就利益方面來衡量,同意設置議會會使更加耿耿忠心,往後的政治推行下會更加順暢。唯有使人民安順才能致使台灣進步,逐漸走入現代化,也配合日本當局決策。

 

  對於人民的訴求還是需給予相當的撫慰。若拒絕設置議會,想必民意無法申訴表達,民怨日漸累積,總有爆發民亂或爭鬥糾纏的時候,而那並非總督府所預想的結果。

  況且當時林獻堂所企盼的是完全的自治,但經一番斟酌,而總督府僅釋出小方面的選舉自治,形式上也只是摸摸人民的頭稍微安撫下而已。而官員若是由台籍人士任職,會使人民更加依附政權,達到當權的主要妥協後的效果,且又不完全交出自治權。

 

  而只是小小的安撫,就能使施政順遂、人民服從,有何不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