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02114153)

如果您有權決定台灣在日治時期能否設置議會,您的決定?理由何在?
我的決定是:同意讓台灣設置議會

  •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是跟進大正民主時期的運動,希望在立憲精神之下確立台灣的自治權。為什麼要同意呢?因為既然在立憲精神之下,那台灣既使要立法,也應按照日本憲法的規範下去訂定法律,而不是讓台灣為了因應特殊關係而訂定屬於台灣的憲法,此舉一來讓被殖民者能夠有得到部分權力的良好觀感,二來實際上確立了台灣人接受在日本體制下統治。
  • 台人將對於民族意識或民主意識的興起,或許會帶來執政上的困難,但是不是沒有辦法去「控制」,正如1935年實行的地方自治,實際上是有極大限制且小規模的地方選舉;除此之外,台人普遍知識水準低落,甚至沒有民主的概念,若直接採取通盤式的普選或是完全自行立法,那將會讓地方執政淪喪,所以可藉此理由進行「輔導」,這樣的方式同樣可以讓普遍對政治操作不理解的民眾有受惠的感覺,同時讓行政、立法依舊處於殖民政府的控管下,同時灌輸了人民「法治化」的概念,讓人民接受經由「輔導」之下,自己人所訂定的法律,讓其追求日治下的憲政主義,合理化殖民統治。
  • 既然在日治的憲政體制下,那台、日間怎可有不平等?正如上提,若將台灣正式設置議會,那是一個會是個不成熟、不健全的自治制度,依一個殖民者的角度來看,若立刻讓自治制度不成熟的殖民地與殖民母國同權,則殖民母國將無法控制其殖民地,殖民地也必將動亂,故這些自治制度都必須是有限度的,殖民地人民必須接受的同時這個限度,同時也能感受到利的出現,能讓大部分人更容易接受這項決定。
  • 1930後,日本走向極右派的法西斯主義,強烈的反共產,利用建立受控制的議會,再藉由軍國主義的擴張頒布戰時特別條款,可以杜絕共產勢力進入議會,也同時合理化控制自治行為是為了讓殖民地不受赤化。

    總之同意的目的,純粹是建立在一個「要糖給糖屑」
    的概念,形式上收買了人心,在進行皇民化之前先讓台人承認自己是在台日本人,實質上卻始終掌控了殖民地的政策走向,只是要用修飾的方式讓殖民母國在推動其他政策上更加具有正當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