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殖民統治宜進行舊慣調查與人口普查?
舊慣調查
當一個殖民母國踏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他應該採取哪些手段來治理這些「外來族群」?語言文化、衛生習慣、宗教習俗、天氣氣候都不盡相同,光是讓母國的官員習慣台灣都是難事,何以統治台灣?戰爭過於暴力,只能帶來一時的平靜,不能帶來永遠的穩定;政策難以推行,因為對此地的不了解及台灣人民的反抗,導致一事無成。
這就是為何殖民統治宜進行舊慣調查與人口普查。
當一個在上位者掌握了被管理者的行為依據和價值觀時,等於掌控了其弱點與創造了自身優勢,知識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管理者必須清楚地理解他們在何地,此地有怎樣的歷史舊習、現況時事,他們該以何種方法利用他們所擁有的知識資源執行方針與戰略。
What's measured improves.
― Peter F.
Drucker
首先,我認為以「生物學」來看待台灣殖民是有些過於歧視的說法。
其實,後藤新平的「生物學統治」的另外一種解釋,不就是反方向的「文化統治」嗎?
一般而言的文化統治是指「以自身的強勢文化統治弱勢文化」,把這個定義冠在日本在台時期應是屬「皇民化時期」。每個殖民帝國無論前期的政策為何,到後期一定會進展到文化統治。從剛開始把殖民國當作工具利用,到後期漸漸承認殖民國為其國土的一部分(這個說法比較好聽啦,也可以說是因為有某些原因必須要讓殖民國有國家認同,例如:徵兵),開始對殖民國的民眾進行思想改造,讓他們「愛國」。
會使用文化統治的原因是因為,文化是根深柢固的、文化是一種習慣。
當一個人打從心底認同此文化,那麼那些外務的統治方式執行都已不從困難,舉例來說:一位日本首相他要想辦法讓台灣變成日本的一部分,但他不用想如何把日本變成日本的一部分。之所以,當你「利用對方的文化」時,等同於你把對方生理至心裡都掌控。
但如何「利用對方的文化呢?」
―反方向的文化統治
我想可以解讀為,從一開始,後藤新平就不把台灣當作日本的一部分來看待(也沒想到未來台灣有可能成為日本的一部分)後藤新平在執行所謂的「生物學統治」時,只是把台灣當作一個「必須馴服的外來文化」。當後藤新平不認同台灣這個他所要管理的殖民地時,他甚至是不想把自己國家的文化分享/貫徹在台灣上,因此他選擇利用文化統治中的認同感,把台灣當做一個整體的生物來研究探討,採取相反的手法,利用台灣原有文化來統治之。
後藤曾說:「殖民地行政計畫,在目前科學進步之下,必須根據生物學的原則,也就是要發展農業、工業、衛生、教育、交通、警察。如果以上各項能夠完成,我們就可以在生存競爭中獲得保全及勝利。」
後藤新平利用人性的弱點,提出「治台三策」:
1.臺灣人貪財愛錢,可用利益誘惑。
2.臺灣人貪生怕死,得用高壓手段威脅。
3.臺灣人非常愛面子,可用虛名攏絡。
後衍生為評斷台灣人民性的知名論點,即:「貪財、怕死、愛作官」。後藤新平依此三策,採用「糖飴與鞭」的兩手策略,一方面以嚴刑峻法對待異議人士,另一方面積極致力於建設臺灣經濟。
―引用自維基百科【後藤新平】條目
文化統治是硬性的、強制的;生物學統治(反方向文化統治)是軟性的、配合的。
We are always creating new tools and
techniques to help people, but the fundamental framework is remarkably
resilient, which means it must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nature of
organizations or human nature.
―John P. Kotter
人口普查
1.徵稅
每個殖民統治都需先透過人口普查來了解概況,你不可能管理一個你連人數、國土大小都搞不清的國家。人數牽扯到的是收稅的人,少一個人等同少一份稅;土地亦然,連動著你所需繳納的土地稅。稅收是國家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徵稅是促使各殖民母國做人口及土地普查的主因。
2.人力資源配給
後藤新平廣大的採取了警察制度,但一個地方該有多少警察?
就像今天,我們不能在台北市與花蓮縣放置相同的數量的警察。因此人口普查了解各地的人口數量,是為官方執行人力配給有基準。避免人力不足或閒散人力過多。
3.人口流動
人口流動是觀察社會現狀的重要指標,當突然一大批人口流動那絕對是不正常,因此為了有效管理台灣,避免叛亂分子再出、興風作浪,掌握各地人口並且觀察其人口流動是必要性的。
4.了解國家組成基本架構
人口普查可以使殖民母國最基本的了解一國家的組成架構,因此「利用」上也會較便捷,官方能清楚了解哪些地方必須特別關懷、哪些地方有人力可利用。某方面而言,人口普查也是一種人種區分的方式。原住民與漢族的背景迴異,該以怎樣的方式對待他們是為「舊慣調查」,但在「舊慣調查」之前若搞不清原住民和和人分別在哪裡也政策執行也枉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