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治說與日據說分別投射出什麼樣的台灣圖像?
就字面上解釋,日據的「據」隱含了佔有、據守的意思,是較為偏向軍事層面的解釋。其中強調台灣是日本從中國手中強行「竊據」而得的,非但賦予了台灣居於弱勢的圖像,更突顯了台灣在國家認同感的的妥協、卻步,將台灣矮化成中國割讓給日本的區區一塊佔領地,只能聽從中國的支配、控制。
反觀日治說,日治的「治」則有經營、統理的意思,是較為清晰且中性的說法。不僅塑造了台灣不屬於任何人的獨立形象,更間接的視日本為與中國、荷、西同等地位之外來政權。對內,不失台灣本國的國格尊嚴;對外,視各國統治皆為平等且競爭的政權。
雖然就歷史的說法而言,《馬關條約》的簽訂,即是中國將台灣割讓於日本的儀式證明,但放眼至現代,台灣已非附屬於中國之下的領土,故再沿用日據一說,不免有失客觀。故以個人的立場而言,我傾向贊同日治說。
2.什麼是殖民?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活動對當前台灣住民的生活及治理的影響?
殖民,伴隨帝國主義的盛行而產生。是一種相對強國對相對弱國的全面性侵略行為,包括了土地、經濟、產業等各方面的掠奪。殖民國之於母國,就像莊園制度中的農奴之於地主。看似寄生,卻又互利共生的的矛盾統治手法。
生活:日本的殖民,奠定了台灣人民守時、守法的基礎,更改善了人民衛生習慣、三大陋習的弊端,使人民更加現代、進步。另外,崇尚日本的風潮,始終存在於次文化族群中。又如語言、料理、建設、文學、藝術,幾乎處處可看見日本殖民的影子。
治理:日本殖民的歷史,使台灣人民從非理智進步到理智,以一連串的社會運動為例,證明台灣人民不再以暴力抗爭來爭取權利,而是懂得運用非暴力的手段來表達自我訴求,非但促進台灣現代化的腳步,更替台灣累積了不少社會資本的基礎,進而產生台灣現在如此蓬勃發展的社會運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