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日治或日據與殖民(02114257)

1.      日治說與日據說分別投射出什麼樣的台灣圖像?

  我認為日治說與日據說所投射出台灣圖像的明顯區別,在於當代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居民們,對於自己的「歷史身世」有什麼樣的見解,同時也影響著社會的意識形態、轉型正義等等問題。

  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中失利,敗給了新興的東方強國──日本,爾後在馬關條約第二條中將臺灣諸嶼割讓給日本,我認為此事實是清晰且不須多作解釋的,而雖然有學者提出國際法來質疑此條約的執行(彭明敏、黃昭堂,《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但對於當時幾乎沒有國際觀的大清帝國而言,探究國際法似乎是質疑中華民國政府正當性的例證,以下將著重在臺灣對於日本統治(或佔據)時期的看法。。

  從文化族群的脈絡上解讀,日治說是比較合宜的。日本在臺展開殖民統治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原住民約佔台灣人口的3.62%(十一萬三千餘人)*1,而漢人及漢化的平埔族約有兩百多萬,足證當時臺灣的核心族群為漢族,大清帝國也確實統治過臺灣,因此可以推論出大清帝國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是具有國與國之間的效力的。

  因此我認為「日治」一詞其實象徵了延續清代以來,以漢民族為主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且在與中共分裂之前,臺灣的居民是對「中國」這個文化產生認同的,所以可以將日本統治時期稱為「日治」。

  而「日據說」的社會圖像,反映了當代社會的臺灣人產生了有別以往被殖民、統治的歷史,轉向臺灣這些島嶼的認同感,即是說,我們不再以「中國人」自居,而是團結生於斯、長於斯的臺灣人,創造自己新的文化價值,也因此大清帝國割讓一事,就成為臺灣獨立思潮下被重新審視、定義的歷史事件,當時大清帝國並非民主國家,因而臺灣人民當時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走向,當本土化的聲音開始崛起後,自然也不承認日本統治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就如同美國人民發起獨立戰爭來反抗不列顛帝國的擅自加稅。

*1陳紹馨,1979,《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維基百科

2.      什麼是殖民?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活動對當前台灣住民的生活及治理的影響?


  殖民從二戰後「民族自決」的浪潮掀起後,應可被視作「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不平等統治和資源剝削、文化打壓」,其中也包含主權的延伸。

  日本的殖民活動有諸多具體的影響,前面同學多有舉例,在此我就不浪費時間重述,沒有其他新想法要表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