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有權決定台灣在日治時期能否設置議會,您的決定?理由何在?
既然以「有權決定」為前提,表示是以日本的觀點來做決策。
先來解析一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組成,這個運動可說是從「廢除六三法」的運動轉變而來,而轉變的原因便是知識份子發現僅僅是「廢除六三法」反而是變相承認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領土的一部分。日本在臺灣實行內地延長主義是從1915年開始,請願運動發生在1920年代後,身份立場的改變是整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起因。
在運動的核心成員,主要可以分為以林獻堂為代表的臺灣本土士紳陣營,以及蔣渭水為首的激進派。前者支持請願運動主要基於臺灣自治,而對中國較無期待,因此當第二次請願運動後,林獻堂在總督的訓諭下,就已態度軟化(《臺灣社會運動史》P 52-53),而蔣渭水打從一開始的目的就是要爭取臺灣獨立,請願運動可說是一個火藥引線,為了後面的反抗做準備,這也是導致後來請願運動分裂成臺灣自治期成聯盟與臺灣民眾黨的主要差異。
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打從一開始就帶著濃厚的獨立色彩,在日本政府的資料中也解釋了:「雖然參政權獲得運動和特別議會設置運動同樣是殖民地的參政運動,但根本上卻完全立腳於相反的政治思想。換言之,一個並不以殖民地的特殊狀況不能變動,莫如預期其變化,慢慢撤廢母國和殖民地間的差別而實現混然融合的新境地。對此,另一個則始終以為不可能企求殖民地與母國的融合。」從後設的角度來看,蔣渭水只是想透過「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此一動作來激醒臺灣人的本土意識,而非完全想要爭取議會設置,即使請願成功,想必他也會有更進一步的動作。在運動後期也可以看到他積極收編各勞工、農民組織,並相信這些組織是臺灣民眾黨的力量來源(《臺灣社會運動史》P 186),除了民主自決的風潮外,蔣渭水比起其他派別的成員,還受到中國國民黨很大的影響,從他積極收編臺灣勞動階級的動作就可看出,他是有革命的打算的。
臺灣議會設置主要的理由不外乎是「使臺灣人獲得平等、合理的待遇」及「在臺灣行使的特殊法是違反憲政的」,不過先前也說過,這些事情都可以透過爭取參政權來完成,沒有設置特殊議會的必要,頂多只能算是煙霧彈,有段資料〈我的主張〉反而透露出蔣渭水的野心,大意主要敘述現今西方白人殖民世界,帶著種族的優越感,但是從文化歷史看來,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華人才是未來世界的領導,而臺灣人既是中國民族又是日本國民,如果可以透過臺灣達成日華合作,對於未來打破白人優越感、創造和平世界必然有相當幫助。(P 128)
在世界和平的大帽子後,其實還是想要爭取臺灣獨立。
在歷經十多次的請願失敗和組織成立、查禁後,臺灣議會終究沒有設置成功,而隨著蔣渭水過世、二戰爆發,臺灣的民主運動也暫時停歇。
我的決定和日本政府相同,臺灣議會的設置對日本是弊大於利的。
日本統治臺灣50年,扣除前面20年的武裝抗日、社會治安整治,真正開始從臺灣收益也是中後期之事,當時正值日本軍國主義旺盛、日俄戰爭,對臺灣有經濟上的需求,而主要透過稅制與專賣制度獲取資金,而這兩點都是請願運動和後續組織想要改善的重點,明顯與日本本國利益衝突,因此在經濟殖民層面沒有給臺灣設置議會的理由。
再從政治方面而言,請願運動主要是由士紳階級和知識份子發起,對於士紳階級,他們自然不會支持蔣渭水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因此只要透過籠絡就可有效抑制,而蔣渭水為首的左派,並無法有效打破日本的教育壓制,想要喚醒民智有相當難度,當時雖然有許多農工組織成立,但是臺灣與中國的革命狀況仍大相逕庭,第一,臺灣的社會秩序良好,結構穩固,不易煽動暴動,第二,日本雖實行殖民統治,但是透過有系統、計畫的壓榨臺灣人民,並非像清朝的需索無度,因此要利用無產階級的憤怒來進行推翻統治,也是可能性極低。
綜合以上來講,當時的臺灣是沒有設置特殊議會的需要的,即使要談自治,也是在統治穩定後,或者戰爭結束後,在蔣渭水那個時候提出議會自治,從各方面而言都是沒有道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