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日治或日據與殖民(99111255)

1.  日治說與日據說分別投射出什麼樣的台灣圖像?

  「光緒二十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戰敗,次年被迫簽署〈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在最後一位巡撫唐景崧離台後,台灣進入長達51年的『日治時期』。」這是我高中時歷史教科書上的敘述,〈康熹版〉王仲孚先生主編。在高中時期,日據一詞開始走入歷史,九五課綱下,一律選用「日治說」。陳水扁主政,強調台灣為單一主體,積極與中國撇清關係。「日治」一詞解釋為日本治理台灣,更深層涵義是台灣當時地位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國家的統治及附屬,徹底切割與中國之關係。「日治」則為日本以強力佔領台灣,既是以強力,必有個掠奪對象,這等於是把台灣與中國視為一體,台灣是被分割出去的。

  在國民黨時期用「日據」,政治情況下蔣氏政權將台灣大陸視為不可分離的,總有一天是要結合的。因此日本只是小小的插曲,暫時的殖民台灣,終究是要歸還的,也鞏固後來光復的合法性、正當性。民進黨當時以台灣人治理台灣人重新上台,視台灣為一獨立政體,受到認同。「日治」、「日據」一字不同,歷史解釋的差異,成為當了政者鞏固政權或洗腦人民的工具。客觀來看,我其實較贊成「日治」,較為中性,畢竟當時日本並未侵略台灣,它攻打的是朝鮮半島。而且日治時期,雖有許多不合理的高壓政策,卻是改變台灣許多民生陋習的關鍵時期,這些治理是不可忽視的。

2.  什麼是殖民?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活動對當前台灣住民的生活及治理的影響?

  資本主義是以其成立的基盤為一方面,向殖民地要求,經常藉著壓迫弱小民族而發展起來的,這是對於殖民最簡單的理解。台灣是一座海島,注定飄搖,無依無靠。被殖民的命運是不可避免,本身不強大,只能依附於強大一方,被擷取成模糊的名詞。從葡萄牙那句:「Formosa」,給了我們美麗的讚嘆,卻帶來更多覬覦者,獨特的位置、豐富的資源成了掠奪者眼中的肥羊,佳人難再得。
   身為一個殖民者,日本也是有兩面性的。政治不鬆手,經濟一手掌握。但在民生上,日本相當懂得糾正問題。台灣清領期間,遺留下許多陋習。最嚴重的就是吸食鴉片,鴉片使人精神疲弱、四肢癱軟,價格昂貴,百害而無一利。當時台灣許多人民,上達仕紳,下至百姓吸鴉片蔚成風氣,日本政府在台灣施行「台灣鴉片令施行細則」,嚴加控管鴉片數量,和協助戒菸癮,台灣才脫離鴉片的毒害。另一個則是纏足,三吋金蓮是變態的審美觀。將女孩的腳掌反折,再以白布裹著。每生長一歲便同痛一分,步步難行,女子一輩子終受禁錮不得超生。日本以保甲制度對每戶進行宣導制約,逐漸改善民間風氣。我是女生,很感謝這項措施。日本在公共衛生方面做了很大的貢獻,台灣真正有防疫的觀念,是從當時開始的,近代衛生的雛型始得建立。還有水利設施,身為台南人,不得不知八田與一,灌溉農業可以發展,到民生用水,皆為八田與一的努力。
  但是,不可諱言日本統治有其嚴酷的一面。對於思想的禁錮,和知識分子的壓迫。以警察和保甲控制人民的言行,執法嚴苛。賴和小說中多有描述,「「不去嗎?」巡警怒叱著。「不去?畜生!」撲的一聲,巡警把「稱仔」打斷擲棄,隨抽出胸前的小帳子,把參的名姓、住處記下。氣憤憤地回警署去。」警察權利不受限制,壓榨底層人民,敢怒不敢言。警察可用莫須有罪名將人羅織入罪,甚至對於台人與日人有所差異的對待。另外日本在殖民後期,強行將日本文化輸入台灣,企圖取代台灣本土文化,也是台灣被殖民上文化受到轉變最嚴重的時期。二戰期間日本以皇民這種虛妄的詞,將民族性強行灌輸至人民,以達到募兵及慰安婦的徵招。把殖民帝國主義發展至高峰,台灣成了其中的跳板,無法自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