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舊慣調查與人口普查(99111255)

何以殖民統治宜進行舊慣調查與人口普查?
  1. 殖民從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就開始,國家藉由不斷地掠奪他者擴展自己的領土,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一戰前,西歐列強,積極擴張海外殖民,瓜分非洲,面對各方迥異的殖民地,西歐各國先派遣傳教士入駐各地,進行傳教同時一邊調查當地語言風俗習慣,為母國建立殖民基礎。台灣是日本第一個殖民地,日治初期,日本並未準備明確方針,用的是臨時法律,趕鴨子上架的接收的台灣,導致武裝抗日活動頻傳。到第四任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才開始真正的「治理」。
  2. 在後藤新平出任台灣民政長官時,台灣處於一個,野蠻未開化人民與文明人雜居的狀態。因此他主張以科學與生物學之原則,內地人依內地法律、殖民地依照本地舊慣。並非以日本法強力限制,而是以舊慣調查、人口普查將特定規範和價值觀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隱形中控制每一個人。
  3. 後藤從生物學出發的統治方針,第一步即為「舊慣調查」。各種生物原就具備多樣性,因此必須有各式應對。不一定把台灣人當人,可以是個物種,物種之間有所差異,掌握這些差異對症下藥。一個地區的性格須經由長時間的積累、孕育而生,如果沒有辨明其文化社會制度,而強行施加統治,倒行逆施之下,會引起大批的反抗。對於舊有風俗的重視,詳細收集當地資料,研擬對應政策。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4. 相搭配的是人口普查,對台灣戶口進行全方面的策查。首先調查清代遺留至今的流浪漢人數,「羅漢腳」是社會治安的隱憂,他們多從大陸沿海過來,面臨日治時期,文化認同上較無法接受。藉由編列戶口,給他們安家、工作,讓他們對異族統治進行認可。
  5. 人口調查是將原本不明的總人口數查清楚,更進一步的,是將島上的每一個人,都劃分出了各自的分類:性別、年齡、戶籍地…等等,許許多多的條目,將每一個人民自雜亂無章的群體中獨立出來,對殖民者而言,個體一但有了清楚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自然能夠加以注意。每個家庭中皆有戶口謄本,清楚列出家庭中的人口,使台灣混亂不堪的大家族,整理出一套科學化系統。國民政府來台初期,也是依這套系統穩固當時社會情況。
  6. 戶口名簿的建立,也是將每個台灣人的資料建檔管理,警察與保甲藉由這些資料,來控管人民,權力深入每個家庭中,一旦發現異議份子,加強掌控。警察與保甲亦可藉由戶口謄本來了解人民生活,與推行中央政策,像禁抽鴉片、解放纏足,知道有多少人,再做政策及資源分配。
  7. 人口普查對於稅收有莫大幫助,清查每戶人數,按法徵稅,定時的人口普查,使人無法逃漏稅,增加日本財政收入。徵兵方面,二戰期間,日本藉由戶籍,徵招每個家庭中的壯丁,有效率的擴充日本軍隊的兵力。
  8. 戶籍更進一步地可以區隔台灣人與日本人,在戶口謄本上註明日本家庭或是台灣家庭,一個抹不去的印記,猶如納粹讓殖民地人民與猶太人戴上大衛之星臂章,受人歧視,教育、工作上永遠比母國矮一等,糾結於如何擺脫奴化身分,加深日本人與台灣人之間的對立。
  9. 藉由民政來進行意識形態的推行,從改善民姓讓台灣人進而對日本政府產生認可。以一個殖民者而言,日本非一味的剝削,高壓與懷柔並濟,尊重舊慣,而人口普查強硬地介入每個家庭中進行掌管。相輔佐之下,鞏固日本五十年的建設根基,更甚者到現在,戶口普查資料是政府行政的依據,影響深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