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日治或日據與殖民(99114154)

  • 日治說與日據說分別投射出什麼樣的台灣圖像?                                                                                                                                                                                日治說源於清政府依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的50年間,台灣受日本政府統治之歷史事實,以「治」來形容顯示出了日本政府對於台灣的殖民具有了統治的正當性。    然而,當中國對日本宣戰提出了「對日條約廢棄宣言」以及後來因戰勝國之優勢使日本政府因戰爭的結果而同意此宣言,馬關條約正式失去了效力,也使之前的殖民統治成為不符合法理的佔據或竊取,因此有了日據說。                                                                          我認為日治說是較包容但軟弱的概念,台灣自古為中國廣大領土東南方的一小海島,至歐洲海權發展擴及亞洲時才漸漸被當作物資豐饒,有利可圖的土地,開始了幾波的殖民。到了滿清政府時期,也是被作為可容忍分割的土地割讓給日本政府。一再再的顯示出台灣的無主狀態,好像沒有一個真正的強權能保護這塊土地,只能一次次的被掠奪與侵占。 日據說呈現的台灣意向則是堅強且不能容許侵略的,我認為這樣的說法較為強勢但也彰顯了台灣主權的不可侵犯性,雖然當初國民黨「接收」台灣之統治是否具有正當性還頗受爭議,但以現今的角度來看,在目前台灣人民沒有全體略同的歷史歸屬感以及對未來走向沒有多數認同之時,也許強勢且能稍微凝聚民族意識的用法,更能凸顯台灣不能容忍侵犯的決心。                                                                                              
  • 什麼是殖民?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活動對當前台灣住民的生活及治理的影響?                                                                                                                              殖民乃一國超越其自身領土範圍對另一較弱勢地區及人民進行統治,並且延伸其主權範圍至殖民地。 根據水螺響起一書介紹,日本總督府在台灣訂立標準時間並且確切掌握了經緯度資料,以利其後的土地調查。                                                                                                                         而時間制度的也確切的落實於學校教育,開始有了上課時間與下課時間之分別,課程則有算術.體操以及修身課,較特別的是修身課除了日常訓練之外,還會特別建立學生對於日本天皇的忠孝心。除了引進西學體制外,日本對台的殖民活動也大力於消除封建社會之陋習,例如「纏足」的禁止。另外也建立了基層的「奉功班」與「鄰組」,來動員一般民眾進行統一化的活動。                                                                                 我認為日本對台的殖民可說是一把雙刃劍,表面雖然改善了台人的固有習性,但也相對而言帶走了傳統文化,並且一切所為終究還是回歸如何最大化開發利用島內資源以提升本國(日本國)的利益之中心,台灣住民在生活改善之時,還是必須以二等公民的身份接受一切「指導」,我想感謝或忿恨都大有人在。    根據大江大海1949一書中所提及,國民黨軍隊上岸至台灣島時,台灣人民無一不驚愕,原來所謂「祖國」的軍人居然不及日本軍隊整齊有秩序,身穿草鞋渾身髒污完全沒有軍人氣節,我想當時台人對國民黨是失望且茫然的。也導致了其後幾十年外省與本省紛爭不斷,我想可以將日本的殖民看作一顆種子,種在了每個被統治過的台灣人心中,所以當花開時呈現出與「祖國」大不相同的風骨時,分歧與矛盾便接踵而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