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日治或日據與殖民(99114185)

1.   日治說與日據說分別投射出什麼樣的台灣圖像?
  台灣在1895~1945年間受到日本的統治,而要稱呼這段時期為「日治」或「日據」,則是官方與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日治」即是日本治理台灣,而日本的治理權力在國際法上是符合正當性的,乃是因馬關條約的簽訂。日本是履行條約的內容統治台灣,且根據馬關條約第五條中有提到,不服被日本統治者可在訂約兩年之內離開台灣,因此留下的居民不論接受統治與否,從法律的觀點看,都是自願接受統治,且日本治理台灣實施的文明化政策居多,不管從哪種層面觀察,這段時期的台灣社會是朝向進步的文明社會在發展。
 「日據」說法的認定,從字面上的意思表示日本「占領」台灣,而台灣之前乃是由清廷管理,並非無政府狀態,且日本是依據馬關條約賦予的權力來統治台灣,在國際法上是給予承認的,因此日據的說法較為不妥,而這種說法偏向官方戰敗後較為情緒化的用語。
2.      什麼是殖民?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活動對當前台灣住民的生活及治理的影響?
    所謂的殖民是指母國依據條約或非法佔領他國,在該國實行經濟、政治及 文化的統治,並制定政策,而這些政策給統治的方針方法,皆是以母國的利益為依歸。
    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活動包括了,風俗習慣的改善、建築風格的融合、教育的普及以及司法制度的改革:
1.      風俗習慣改善:要求人民放足斷髮,藉此改掉清朝的惡習,朝現代文明的國家邁進,提高人民的生產力。另外,也要求人民「易服」改著西服。
2.      建築風格的融合:台灣目前所看到的總統府即是日治時期的產物,而在當時也大量引進西式的建築風格,許多政府機構在當時即是以西式的建築風格所以建造,而日式的建築風格則是多設於學校機關。
3.      教育的普及:人人應受小學教育,雖有差別待遇,但也大大提升了人民的的就學率與識字率,後續因教育的普及發展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不僅提升了人民的知識水準,更是對當時台灣的「民主化」做出了貢獻。
4.      司法改革:仿效西式法院的設置,讓司法獨立,得以伸張正義,並在法律的制定上,尊重台灣的傳統社會,以「舊慣」、「舊法」居多,並據實質的法律效力。

  雖說當時日本的治理讓當時的台灣進步、文明了許多,且教育的內容是理性啟蒙的,但台灣始終是日本的殖民地,殖民母國對殖民地的不公,台灣還是遭受到了經濟上的剝削,自我意識上的壓抑,以及生活及思想上的種種限制,導致當時的台灣人民被日本矮化,失去自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