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當時的台灣青年,會加入或支持共產黨?理由何在?現在您會做出相同的決定?
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很多面向可以回答,因為當時青年的身分有很多種,出身的背景會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與個性,因此可以分成幾個種類來比較:
(一)出生日本統治後的士紳家族:
一出生就接受日本教育,灌輸日本的治台思想的人,就算出國留學也是前往日本,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台灣共產黨的理念是與之學習的完全相違背,因此情形之下,是較無可能加入共產黨的。
(二)出生在日本統治前的農家青年:
這樣的青年,會深深受戰後民族思潮的影響,對於外來政權的侵入,容易產生排斥感,更在殖民母國實行的高壓政策的雙向壓力之下,台共的黨綱便容易使其產生共鳴,乃是其理念充斥著為其伸張權利的內容,因而較會支持或加入共產黨。
(三)出生在日本統治後的農家青年:
這樣類型的青年,即便受制於日本的高壓統治,要容易因為經濟等因素,不敢與日本當局反抗,又或者受到日本的初等教育影響,採取消極的態度。
如果是我,我無法定義我的出生情形,但以我現在的個性,我會叫傾向於第三種,雖然台共的黨綱很吸引人,但我還是會因生計忍氣吞聲,可能會默默支持共產黨,但不會加入。
如果現在的我,我依然不會支持或加入共產黨,因為覺得其黨綱的內容太過於理想化,並沒有說明採取的手段要付出多少代價,充滿了太多得不確定性,若是要反抗,可能會考慮別的途徑,所以如果光以一個黨綱為號召內容,我是不會加入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