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殖民統治宜進行舊慣調查與人口普查?
- 對於殖民地的治理,後藤新平有著自己的一套獨到見解。他曾說: 「治理台灣的方式絕對不是把成功的日本經驗套在台灣人民身上。以比目魚為例,比目魚的兩眼長在身体的同一邊,若你一定要把比目魚的眼晴改裝在身体的兩邊,那就會違反生物學的原則。比目魚的眼晴之所以長在同一邊一定是有生物學上的必要的。在政治上亦同,我們必須先了解台灣人的習性,並依據其習性定出一套管理辦法才有效。」
- 秉持著這套生物學理論,後藤新平在上任前就提出「台灣統治急救案」,主張尊重台灣本土的風俗習慣,之後一上任就展開大規模的「台灣舊慣調查」,設立「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以進行地籍調查和人籍調查,再從這些調查的報告中獲得台灣各種大大小小的情報,以利於日方設計出一套治理台灣的方法以及法律。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國情,就像不同的物種會有不同的生物構造一樣,我們沒有辦法去斷定某物種構造是好還是壞,但若是硬把A物種的構造加裝到B物種身上,則必定會適得其反。後藤新平本著他的生物學理論,在治理台灣期間,順應民情施政,除了能有效管理與促進當時科學、農業、工業、衛生、教育、交通與治安警察等發展,還在平定台灣義民軍(日本人稱為「土匪」)上有著極大的幫助。
- 另外,治理殖民地的重點除了要先清楚當地的習慣、文化、生活方式等等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對於殖民地上的人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1905年10月,後藤新平舉行臨時戶口調查,為臺灣首次科學的人口普查,針對台灣的人口分佈狀況、男女比例、社會結構等等進行大規模的資料建立,使後續的各種治台制度能更加有效的進行與分配。例如: 利用警察和保甲制度對台灣的社會進行大規模嚴密的監控與管理,並成立壯丁團,協助日本隊抗抗日勢力。
-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後藤新平秉持著他的生物學理論,先是對台灣有了著實的了解,才得以讓日本在日治期間對台灣有著一段成功的殖民歷程。不得不讓後人承認,後藤新平的確在治理台灣這方面,做得相當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