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權決定台灣在日治時期能否設置議會,您的決定?理由何在?
1.我的選擇是不同意。
2.首先,我們知道日本對於此項運動反對的主要理由有三:A.認為其成立目的不同於其它地方之地方政府 B.與其主張自治,為何台灣人不主張派員進入帝國議會 C.違反現實國際現象的民族自決(整理自《台灣社會運動史》)。當然,在這些說法下,請願運動者也以其請願理由書加以否認。最終15次的請願運動幾乎都以「與日本憲法規定相違」而被駁回或延議。
3.探究其根本原因而言,殖民地政府的心態應該是:以同化主義、內地延長主義為主體,實質上又不希望台人真正變為日人;然而由於此運動是由廢除六三法轉變而來,又於請願理由書中明確寫明其反對同化主義的態度,勢必引發日本政府一開始即具有對此運動的排斥:認為其有民族主義的本質!當然運動者不斷申明台灣議會僅是不希望總督掌握如此龐大的權力、以及對於殖民者各種公司會社的厭惡心態、並闡明與殖民者文化上的差異,於設置總督時即已隱含著此殖民地的特殊性。然而這些論點但在此種疑慮下(民族主義)又顯得過於薄弱,且這些要求、主張其實也隱含著對於殖民地式經濟的憤怒,故而假若日本當局使其成立台灣議會,管理其所謂的「......只有帝國議會實際上不能做的、關於台灣事項的立法,才屬於台灣。」(《台灣社會運動史》)云云,首先殖民者勢必面對的即是對殖民式經濟的衝撞,這是可以想見的,也是當時台人對於總督或殖民者最無法認同的部分,然而對於此種經濟上的衝撞殖民政府是絕對不願意棄守一分一毫的,但試想新成立之議會可能不有此革新嗎?假若如此設置此議會的目的又為何?純粹只是為了實踐日本是立憲法治國?
4.當然,我同意即使設立台灣議會也不能將其視為台人得以完全得到主導權,別忘了總督只是放棄立法權、帝國議會也擁有主要權力,實際上台灣議會也不可能對日本統治做大規模的、完全的相反主張,且可能在議會內有台人不同路線、思想上的制衡關係,實際上也在日本統治台灣此一事實下安撫了台灣人民,假若我們用一個事後諸葛的態度來看: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失敗,甚至使得反對日本政府的偏激態度、民族主義升溫而言,「設置」或許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5.我想此項運動當然不至於完全概括為民族主義的展現,在此運動中即有許多人有不同的想法、思想差異,當然也可以視為是台人對於如此惡劣的殖民地式經濟下生活模式的一個反制手段。然而民族主義我認為會是短暫的征服者、殖民者的一個詛咒(或許這不是主要原因,但只要它疑似存在),而且再加上對於殖民地剝削式經濟穩定的重視,這二點使我無法同意議會請願運動,即使我知道它有上段的優點,對於殖民地應該全力的剝削其價值,而非再添加不穩定的因素。
6.以下僅是個人之假設:在請願理由書中說「在地理上,可以促成帝國的南方進展,在歷史上可以完成日華兩民族親善的重大使命。……先再台灣準據於立憲政治使新舊種族待遇均等,不待言是當急之務」;蔣渭水在〈我的主張〉曾說「我是想提高台灣人的生活,使他達成與內地人平等的地位,以完成日華親善的媒介者──台灣人的歷史使命。」,是否早已錯估了日人對於東亞以及台灣歷史使命的目標?假如日本真希望達成此項目的當然台灣議會成功性將大為提升(然而之後日本政府幾乎完全忽視此主張),然而假若相反是否會使殖民者排斥呢?如同老師上課所言,我認為此時台人要在二國的國際情勢上定位自己的地位或歷史使命,勢必要相當準確的判斷二國情事,如同蔣渭水〈我的主張〉一文,日本當時的世界觀真需要和平的東亞?或將白色人種當成主要的敵人?我想這個可能性是相當低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