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 如果您有權決定台灣在日治時期能否設置議會,您的決定?理由何在?

如果我有權決定,我的決定是:請願運動在當時我不會同意成立。

1.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於1921年開始發展。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久,日本經濟即處於慢性的不景氣狀態,這與歐洲各國當時不景氣的經濟狀況也有密切關係。各國無不將剩餘產品輸往東方,或採取關稅保護政策防止外國商品流入,日本因此而外銷困難,國內經濟與財政更顯拮据。1920年代的不景氣使勞資糾紛農民運動據增。

2.1921年美國召開華盛頓會議,討論海軍軍備與太平洋、遠東問題。會後確立英、美、法、日四國協約,相互尊重各在太平洋所領有島嶼的權力,並廢止英日同盟。這些舉措對日本當時在西太平洋及遠東的軍事佔有優勢,日本國際地位也提昇。而英美對日牽制更不夠徹底,使得日本在滿蒙、西太平洋的利益得以維護。且會議容許日本在華的優越特殊利益,強化日後日本積極對華侵略政策的動力。

經由上述的背景,我認為,以日本當時的條件而言,若在此時讓台灣殖民地策劃議會設置的政策,會不利於帝國進行整體政策的考量。就經濟面而言,日本在一次戰後已受歐洲世界影響,若在此時於殖民地釋放過多參政制衡的權力,將不利於擷取資源。

再者,當時日本對華野心逐漸加大,雖然1920年代開始,中日戰爭尚未全面爆發,但日本實為清楚意識自己必須向大陸擴張,而台灣貴為殖民地,更必須提供強力後盾來支持國內,一旦議會設置,台灣總督行政勢必受不少阻礙,進而影響日本國內。

雖然當時受到民族自決思潮的影響,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看似正面性的,但從上述第二點資料也可觀察出,當時列強對日態度並非過於強硬,表面上有所制衡,但其實對日本而言並非是不利的。此時民眾雖然意識到這波思潮,但我認為對日本而言實為其加速擴張與加強管控的機會,因此我認為議會設置的方案應予否決。


參考資料:日本近代史:第六章  軍國主義的擴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