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
由中國學者曾金燕、李丹及滕彪,對於現今中國政府的人權問題闡述現況。
內容:
一、中國對於輿論的掌控,造成社會的問題與矛盾,導致中國社會抗爭次數約每年十八萬次,而中國「維穩」的經費遠超過國防以及教育的開支,政府的主要目的在於壓制所有對政府的批評和異議份子對社會的號召,一旦維權人士集結力量,此力量將會威脅到政府。
二、在NGO方面,中國政府透過對媒體的控制,禁止NGO的連接。而現今中國的NGO所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經費以及其為政府體制外組織,因為中國政府認為NGO是與政府之間有矛盾的存在,在政府的控管之下,人民及企業不願冒風險將資金捐給NGO,造成了中國NGO的前途問題。
三、社會運動方面,1989年至九零年代為民間艱難的抗爭時期,但以孫志剛事件為標準,社會運動才真正開始。促成民間開始發動社會運動的原因在於:
(一) 中國市場化改革
(二) 自由思想的傳播 (九零年代後)
(三) 法治話語的興起
(四) 民運人士的努力
(五) 互聯網
心得:
在演講開始前,演講人播放了一段由維權人士胡佳突破保安的界線,衝入劉霞家中,而這短短不到五分鐘的影片,卻一直是我在整場演講中無法忘懷的片段,由於遭到軟禁,連通訊都遭到限制,而此紀錄片拍攝極為困難,但也寫實的記錄了遭中國政府軟禁的維權人士真實情況。無論是劉曉波、艾未未、吳文光等案子,都是現今國際上對於中國人權議題所為人詬病之處,中國政府對言論的控制,遠超出哈貝馬斯所定義出的公共空間範疇,或許不能說超出,正確來說是不曾擁有。
然而中國政府對人權的限制,卻造成民眾更大的反彈,中國自2010年發動的新公民運動,新公民運動最重要的走向就是「人權運動」,希望透過民眾輿論對中國人權囚禁施壓。而互聯網就是中國人民掀起人權波瀾的主要方式,無論是福建三網民事件、重慶釘子戶事件,透過網民的資訊傳播,引起人民間、國際間的關注。而演講者在總結時說了一句:"Everyday resistance, everyday protest." 只要不斷的抗爭,就是對於現今中國人權問題最大的保護。雖然我身處台灣,但透過這場演講我真正了解到人權議題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中國維權人士所追求的目的為何,最重要的一點是,關注人權運動家就是對中國人權最大的保護以及支持。
最後,對研討會提出一些建議,在演講當中,演講者會不斷的說:「我們還有十分鐘,我講快一點。」、「提問我只點幾個人,因為我們時間不夠。」由於對演講時間的限制,反而讓聽講者覺得這場研討會只是含糊帶過,有很多我認為更重要的詳細內容都尚未探討到,期望下次若有類似活動,對於演講者不有時間壓縮,相信這也是對無論是演講者亦或是聽講者最大的尊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