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外話
我想說,在研討會的過程中,我真的真的特別想尖叫,因為不知為何我覺得這場研討會很無聊很無聊。抱著作為一個大陸人的心態來聽中國法治教育,略有一種回到高中政治課的狀態,感受臺上教授「這一姿態標誌著中國大陸人權事業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必將翻開新的一頁」和高中政治老師講「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帶來了馬克思主義」並沒有什麽差別。所以,我只能說,我的這篇心得只是由這場研討會中的「女性人權保護的憲法學審視」(報告的教授因為入臺手續沒有辦好,所以並沒有到場,我看的是現場發的講義)所聯想到的一點內容,似乎無關中國法治教育,懇請大家原諒。
1.此報告關鍵字為女性人權,性別差異,男女平等。主要講的是女性人權的保障在中國入憲,但制度上的保障並不能完全消除歧視待遇,並且歧視的方式是民族性而非世界性的。然後分說解釋兩性「同一平等」和「差異平等」。最後總結,固有觀念仍然存在,要在衝突與協調中改變傳統男性社會權力機構,使男女平等得以實現。
2.在固有的觀念里,或許不僅僅是傳統的男性社會權力機構,在今天,至少在我的觀念里,明顯感受到女性必須要懂得為自己爭取平等的權力,女性的地位正在提升,女性主義聲勢浩大而且影響力十足。不只是從過去的傳統來看,今天女性主義發生的一切已經正在成為一種歷史,最終將成為新的傳統。但是,我想問:「男人呢?」我們常常會把男權邪惡化,可是有想過「女性主義」所對抗的「男權」是否就是「男權」的所有表現形式?為實現男女平等所做的一切有利於女性在社會上的發展,但是男人真正困境是否也因為「男權社會」而存在,或者因為「女性主義」而使男人的困境變得更加的複雜?
3.男性同樣面臨被社會定位的問題。在現實中,女性可能會比較常討論「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 的問題,但幾乎很少有男人討論此類問題,關鍵是在於男性被塑造成為以事業為主的形象,男人必當要承擔社會責任是社會對其的期望。即使男人有強烈的渴望能夠「平衡家庭與工作」,社會對其的要求往往使他們無法表達和實現想要的平衡。或者說,想爭取這種平衡而讓渡一部份的工作和社交是社會不太能夠接受的。男人即使在傳統觀念中認為是社會的主導者,但是同樣受著文化的擺佈,無法脫離根深蒂固的文化對他們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束縛,這也固然會破壞他們的日常生活,毀壞與家人的美好未來。
4.另見新聞報導「台灣男子遭到妻子家暴的比率節節升高」「長沙男子遭家暴訴離婚 法院首發『人身保護令』」女性遭到家暴雖然是在家暴案件中更常發生,可是男人遭到家暴的案件不斷增加或許不只是案件本身的增加,而是開始被披露的次數增加。大多數男性天生相對於女性而言具有身體力量上的優勢,女性的地位提高,能力得到肯定,不再像以往唯唯諾諾,兩者在家庭中有平等的地位,更甚者,女性還可能高於男性。男性遭到家暴可能不會還手,一是鑒於對身材上較為弱小的一方的讓步,另一方面可能是如果還手,女性所能夠採取的求助和法律途徑更多,並且女性在意願上更加傾向於尋求外界的幫助,男性則不然,因此男人有可能因為他們只是想同樣地保護自己,宣洩怒氣地還手而遭到社會規範對其的懲處,此時的男性是處於被社會譴責的處境。但如果男人要向團體,法律援助,雖然程序上符合規範,但在社會看來,這種行為是會遭到嘲笑的。因為女性主義的進步,法律條文和組織對於女性的保護更多,反而使男性處於一個尷尬而無所適從的位置。身材的優勢並不是男人可以選擇的,遭受到家暴或許也不是男人可以選擇的,但是遭受家暴后的反應卻是男人可以選擇的。但是,有多少男人真實的願望是和女人一樣能夠勇敢地請求援助並且得到全社會的同情與關愛而不用感到丟臉而沉默呢?
5.最後引用記者蘇珊「僵冷」中的一段話「幾十年前,女人從深陷其中的盒子中掙脫出來,感覺它的輪廓,形狀以及它怎樣塑造了她們自己。女人能夠採取行動了,她們的行動是通過瞭解男人如何對待她們所獲得的。男人也感受到了這個盒子的輪廓,並被告知這盒子是按照他們的特殊要求製造的,他們向誰去抱怨呢?」大家感受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