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楊添丁,這樣逃避現實,有一絲愧疚嗎?
楊添丁你被警察抓走,是否已預謀好要進去吃「免錢飯」?
牛車表現的是什麼?是台灣沒落的階級、工業化淘汰的產物,和不合時宜。楊添丁則代表,產業結構改變下的台灣人。一開始他守著牛車不放手,沉醉於過去美好的榮光。在他發現到,工業化已是不可挽救的成果,「道路中央禁止牛車通行」。他頓時慌了,該做什麼?牛車是最習慣的職業。於是他遇到了從同業中叛逃的林老,林老指出一條明路,坐牢,竊盜罪只要6個月。當下楊添丁有心動嗎?我覺得有,比起辛勤工作卻換不來一頓溫飽,不如坐牢,一勞永逸的辦法,這次對談早已埋下結局。楊添丁最後犯下的正是竊盜罪,對他而言相較於繳不出2元的罰款,未知的懲罰;他明確的知道竊盜罪只要6個月,這是去偷鵝的主要原因。呂赫若先生結尾時並未明確說楊添丁的下場,會不會他已經變成另一個林老,靠著見不得人的手段生活。
楊添丁是一個懦弱、愛面子的人,他讓妻子去賣身,當村民發現時,又大發雷霆。可沒做任何改變,繼續安逸的在牛車上幻想的未來,牛車像是台灣人對以前的眷戀與逃避的溫床。日本殖民政策,將台灣生產力發揮至極限,人人都需要有奉獻。不關心人權,只關心利益。日治時期警察與人民聯繫在一起,一方面維持治安穩定、一方面堅守殖民地制定的規則。在牛車中警察也是日本用來維持生產力的手段,讓台灣人民工作,剝削資源。滲入每個社會底層,推動日本殖民政策。楊添丁是舊時代的台灣人,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的衝擊之下,他的懦弱只能被淘汰。呂赫若先生客觀的描寫被殖民者,以楊添丁為代表,本來就不可能期待從殖民者身上得到除了經濟利益之外,更多一些情感上的關懷,他的悲劇結尾是他自己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