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台灣是誰的?(99114260)


台灣是誰的?

  有人說歷史是一個方向,孔德說:「人類發展是處處相同的」。姑且不論這是否正確,但是我們知道台灣原住民族少有傳統的或現代的國家概念,它們大都在「部落組織」的階段!因此當所有「外來政權、民族」挾帶著他們強勢的武力和固有的文化進入時,它們絕對是被迫部分的或完全的放棄他們固有的生活方式,這是無庸置疑的,但試想:一個被逼迫而有的國家概念和一個被逼迫而產生的認同感,這個外來政權或民族應該對他們採取甚麼樣的態度,或是應該對於二者之間有甚麼樣的想法和宣稱,在無法完全還給他們「固有生活空間」的現在,應該是我們必須思考的。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句話包含幾個面向:

.真正的台灣人是誰?台灣人概念為何?

.「人」對土地的概念為何?

.做這項宣稱時,背後的動機為何?

1. 人類學明確的告訴我們,漢民族絕非台灣這塊土地的最早居住者。但是假如我們跟原住民說:「台灣這塊土地過去完全是屬於你們擁有的!」,我想或許他們並不會完全贊同這一項觀點(這在許多國家的原住民族也是如此),這牽涉到了我想說的第2點容後討論。

漢民族早有「華夷之辨」而帶有民族優越感,這在傳統對原住民的稱呼中:「番」即可看出,且在許多當今政治人物的話語中也時常透露出來(即使他們否認)。當然我們可以用政治人物的口吻說話(我嘗試看看):「恩恩……台灣社會經過長久的族群融合下,我們「愛台灣」、「台灣是我們的母親」,不管外省人、本省人、原住民、新住民都是台灣人啦!所以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如此將台灣人的概念做解釋是否有助於解決上述的問題?但是在這種話語之下是否隱含了一種想法:台灣漢民族是必須向原住民文化妥協的,而這種妥協的結果就是,在漢民族的文化下容忍原住民的文化做延伸、使之多元,當社會完全接受這是主流的多元觀念時,就會產生了一種情形,而這種情形我們時常看到:原住民部落變成觀光用地,表面保護文化,實則是以一種開發者的角度剝削這個文明的剩餘價值,「文化本身的價值」已經被簡化成「文化的價值」。在此種「隱藏版」的民族優越感下,試問多少人將原住民文化與環保、觀光問題看成類似的議題?我們不再將原住民看成與我們齊肩的文化,而是將它們看成一種歷史的沉澱、最多是一個漢民族構成的社會下的「弱勢次文化」?我們必須將光鮮的衣服全撕爛,就發現了這個「台灣人」它的真實身分其實是個漢人,它只是穿了一些原住民的首飾罷了!

2.土地是個甚麼樣的東西?資本主義會跟你說:「不動產」、漢人會跟你說:「有土斯有財」,土地是一種財產!但原住民對土地私有的觀念在日治時期的調查中才建立,其他的土地被「國有化」後才正式的屬於當政的政權所擁有,否則土地怎麼會屬於人或國家呢?然而遺憾的是這二個觀念皆是外來的政權強制灌輸到原住民身上的。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種觀念在沒有「擁有」觀念的原住民族身上如何是一個通順的句子?它處處充滿著矛盾:

 A.我不是台灣人啊!我是某某族的族人。

    .森林、田野怎麼會屬於任何人?

    .台灣被稱為這塊土地的名字,那台灣人的台灣為什麼會包括金門、馬祖等離島?所以台灣是一塊土地,或是一個政權的領地,而之後台灣會隨著政權改變?

3. 隨著上述的C.引發的問題如下:

若隨著馬總統的推論,台灣是中華民國的領地,而領土是構成國家的基本要素之一,事實上就國際法來看不過就是在陳述一個事實而已,說明一個政權所擁有的領土,「台灣人民」在其「政府」下依其「主權」擁有一塊「領地」,從而延伸出領空與領海。但是在這個國際法的事實之下,外來政權、民族強迫其接受現代國家的概念,本身就極不公正,使得原住民族在一瞬間失去了所有的土地,原本無主的台灣一瞬間主人定於一尊,「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對原住民族而言更顯荒謬與可笑。

然而若以地名來看台灣二字,本就不包括離島,若我們將離島一看作台灣,那我們想表達的也不過是政權本身,而說出這句話本身的動機也就絕對與中國相關了!因為「這是我的」也就意味著「這不屬於你」!

參考資料:
  • 第2部分參考藤井志津枝教授(政治大學東語系教授)的<探討台灣原住民的土地問題>一文,張貼於「祖靈之邦」網站上,收錄在《原住民族權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