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台灣是誰的?(99114251)

  1. 這是長久以來處於多元民族與受到多次不同外來政權統治下的台灣所應該要省思的問題。是原本最早就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原住民,還是過去數百年過海來台的打拼的漢人,又或者是民國三八年在中國戰敗而撤退回台灣的大批軍眷屬?這些問題一直都沒有一定的答案,而在現今逐漸開放多元並包容各種文化的社會中,部分價值觀怦然爆發,要求正名、更名、或者規劃保護法案,以及強調本土意識形態的政黨都蓬勃發展,給予了台灣一個有多重價值觀的面貌。
  2. 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台灣原住民已經在台灣生活了數千甚至是上萬年,他們承襲自古老祖宗的教誨,也有自己的文化與意識。但是隨著大量的漢人漂泊來台,漢人又自成一格,帶著自己各自省分的文化背景在全新的土地上生存。十七世紀西班牙和荷蘭紛紛來台佔領一部分,而荷蘭也於1624年將西班牙逐出台灣,展開他將近四十年的統治。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響,西拉雅族在接受基督教教義時,也有了一個全新的羅馬拼音契約,「新港文」。接著,鄭成功率領大量軍眷來台,爾後又受到了清廷滿人的統治。到了十九世紀末,中國自甲午戰爭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開始了日本人在台五十年的統治時期。最後,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戰敗來台,在台展開了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到現今。從葡萄牙人發現到國民政府時期,這短短的五、六百年間,台灣人民接受了許多統治階層。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俗,給予了台灣人民不同的洗禮。但一直到現在,我赫然發現我們並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有一個屬於自己國家的核心價值,因為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外來政權」賦予我們各式各樣的社會價值觀,台灣文化究竟是原住民文化還是漢人文化,都是建立在過去統治我們政權的基礎上。
  3.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民族主義是很重要的一個探討點。民族主義有分許多類型,但是台灣既沒有符合種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因為台灣是由多個民族所組成,而非單一民族。也沒有符合所謂的宗教民族主義(Religious Nationalism),台灣佛道雖然佔大宗,據內政部的寺廟統計也超過七成,但是天主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等等在台灣也沒有信仰的限制,而台灣也沒有所謂的「國教」,並依照我國憲法保障,人人享有宗教自由之權利。最後,以文化民族主義(Cutural Nationalism)來說,台灣目前政府是自中國來的國民政府,所有政體皆以當時在中國大陸統治為基礎所設立。則這種文化民族主義的型態,是一個來自傳統中國的意識形態,廣大的中華民族擁有相同的文化,這在我們的現今文化中也隨處可見,從教育上,國文要讀論語和孟子,了解詩經等中國文學。在我們語言,我們的官方語言為國語,又稱「北京話」,尤其是在民國四、五十年代,為了去日本化而強調中國化的政策非常嚴苛,也禁止當地方言的使用。但是,這並不能抹去多元文化在台灣人民上的影響,比如說相當著名的鬧區「西門町」即是從日治時代留傳下來的地名。而原住民的文化,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與信仰,並不能將中華文化統一概括所有在台灣的生活型態,因此並不適當以文化民族主義解釋來說。
  4. 我認為台灣既然是處於多元文化影響的情況來看,我們要走出屬於自己文化的道路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文化就有如一個大熔爐,我們需要其他人來認同我們自己的文化,而文化從哪裡來,即是要建立一個核心的價值觀,並確立我們國家的形象。在主權國家法治的約束之下,我們將屬於同一個群體,雖然有著不同的習慣與背景,但是在國家前即是人人平等,而自由都是每個人都該享有的權利。我們要去尊重不同的文化,並嘗試著去吸收融合,再去以我們國家的價值創造全新的文化,而非再次建立在外來政權的基礎之上。在最後,我不認為台灣究竟真正是屬於誰的,而是在我們成功創造了我們自己的核心價值,我們將會是屬於台灣,而非台灣屬於何者。

  • 第三段參考資料:「102年內政部統計通報,宗教寺廟概況」(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 王紹光,「民族主義與民主」(                          www.cuhk.edu.hk/gpa/wang_files/nationalism.do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