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研討會心得分享──1-3-B中國維權紀錄片(99114260)

  我這次選的場次的主題是「中國維權紀錄片」,就我聽到的內容整理、分享。「中國用甚麼方式在沒辦法只運用絕對的武力壓制下,維持內在秩序的固定?而另一部分的人民又是用甚麼方式衝撞權威當局,並試圖將大多數持續著原本生活方式而無心政治的人民拉至己方?」我想這是我在這次演將中聽到或關注的面相。   

  首先,演講先放了一部約五分鐘的紀錄片,片中沒有甚麼訪談內容,大致內容如下:「一群關心劉俠的人士,在劉俠生日當天試圖突破『幾個不知道甚麼單位的人』,欲到達軟禁劉俠的屋內(先前幾次都沒成功),這次成功了,但是只能與她拍幾張照幾乎無法訪談的在短短約一分鐘的時間內快速『逃離』」。所以我想這次的演講至此我們可以看到,應該聚焦於各個主體的「手段」而不是「結果」或「目標」,故而我用這個面向加以討論此次演講的內容。
  中國政府方面的行動:中國的維穩經費超過國防經費,可以發現政府有很強的動機在它的內部行動。並將許多紀錄片的電影節取消、個體化維權人士使之無法聚集甚而進一步的傳播,且架設「天網」監視人民與反紀錄。但即使如此仍然未將維權人士或情緒完全堵住,如此行動並不明智,故而「如何宣洩」也成為了中國對此相當重要的政策面向──講者提到在網路上罵共產黨的整體組織或此一名詞是被允許的,然而提到某一個具體政策就不行;2008年汶川地震後NGO大量產生在構成龐大壓力下放寬其註冊,但控制其資金、人數,並將各NGO分開而無法有效連繫。
  維權人士方面的行動:講者認為此方面分為兩種不同行動方式的人表現的不同方式──其一為較激進人士,越過政府的紅線而被政府懲罰,但政府本身在數次後會使紅線退後;其二為較溫和人士,在紅線下期待政府自行的退卻。並認為維權團體的增長理由有四:1.經濟開放 .民運人士的支持 .法制化的建立 .互連網的運用,其中尤以互連網為甚,並且其與維權紀錄片是同步發展的。因為題目的關係,特別於此方面強調「紀錄片」的運用(故而我也只述說此部分),認為紀錄片可以將國內不允許被提出的議題得到探討,並引導媒體的注意與進一步報導,而讓集體行動成為可能,而獨立電影節更有強大聚集的力量以及蘊含的強大批評能量,然而此種手段因為國內的資金不足而只能向國外募集,而被扣與漢奸的帽子且在國外獲好評的電影卻很少被國內民眾認識!最後也談到中國政府強大的監視網絡,認為已經將維穩項目商業化,監控人員的來源與資金都相當龐大,使它成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因而地方與各個相關部門是不可能放棄此系統。
  當然此演講主要是在講紀錄片如何幫助維權運動,以及網路的運作在此方面的重要地位,然而我的想法是:若照演講所提的幾個層面與中國政府方面的策略而言,我想雙方手段是非常不成比例的,當講者說明的手段是如何運作使其運動投入者的「量」增加卻又說明其不可得時(紀錄片幾乎只在國外受重視、NGO的投入者受限而相當少、網路上翻牆者少而翻牆者中關心政治者新聞者更少),如何改善這個手段、應該繼續重視量嗎?然而若不重視量,菁英們又如何在如此情勢下突破?如騰彪律師所說中國司法不獨立,即使他的抗辯書寫的再好也沒用(他也因此轉而投入社會上的維權運動)。我只是在想若我是中國的這群人我會想如何運作,我想應該也是尋求努力喚醒量的增加吧,即使雙方手段是如此的不均衡!雖然量的增加是如此的慢,但我想只求菁英的運作是相當難達成目的的,當然騰彪律師一直提到的「其他外國的幫助」我想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