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鈴璫花 02114153

  • 問曾益順(阿順),為什麼換了老師以後就不再去學校了?單純的只是不喜歡老師還是你在表達你的抗議?
  • 作者透過小孩的懵懂無知描寫著光復後出現的「白色恐怖」,全文從頭到尾未提及白色恐怖的形式或懲罰,但卻可從「客人仔番薯」的兩位女士、余義德及金先生的關係、高老師的想法、下場,可看出社會中實質存在著的階級、族群分化制度,還有打壓。
  • 高老師對於阿順來說非常有影響力,他反對用經濟及智力去做分班依據,對他而言他教育孩子不去分化彼此是他的目標,分班教育是一種歧視,或許是對經濟實力上的歧視,或許是對思想上的歧視,「窮人種糧卻要餓肚子,窮人蓋房子卻沒有房子住」表明了他的不滿,我更認為他是一位社會主義的推崇者。然而,他企圖打敗不公平不正義的社會階層使他最終被捕,對於阿順來說,高老師最後的身影讓他理解到了白色恐怖的真實面貌,他為高老師留下的眼淚,等於是一個被社會分化的孩子給社會的最大控訴
  • 阿順在我讀來像是個早熟的孩子,他透過生活經驗一點一滴的發掘到整個城鎮中不尋常的氣息,年幼的他或許知道、或許不知道這氣息的由來,但他的行為舉止透露著對國民政府教化的反動,一種對分化的控訴,他在書中裡講到阿助「不知道你們升學班在考的是什麼玩意?」我覺得不只是對阿助生活知識不足的檢討,還隱晦的批判了升學教育的實際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