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鈴鐺花(02114155)

我想問阿助,為什麼當時會覺得「不應該再這樣跟著阿順」、「讓他一個人吧」呢?如果再選擇一次,你會追上去嗎?


合理推斷,不想追上去的理由,可以很漂亮地說「讓他一個人靜一靜吧,這時的我也幫不上什麼忙」。但我認為奇怪的是,作者在最後提及「至於曾順益,則自從在鈴鐺花下一別,三十多年來,一直都沒有再遇見過。」如此要好的兩個朋友,為什麼就突然不聯絡了?阿順有回來嗎?如果有回來,作者也沒有提及到在這一前一後一別後,阿助尋找/拜訪之後阿順的過程,這點讓我感到很好奇。

我想出了兩種可能:


一、曾順益一跑,沒有再回來過。他有可能找到高老師,和高老師一起逃亡;他有可能回到窯子獨自哭泣,結果被長大後的毒蛇咬死;他有可能聽鐵軌聲聽的太入迷,就不想站起來,或自以為在車上看到高老師的影子,被火車撞死;他有可能在路上碰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決定開始搞台獨推翻極權統治……這些都是讓阿順和阿助無法再相見的理由。

二、莊源助意識到:追上去,自己的未來可能會顛覆原來的計畫。從文中可以看出,阿助是個好學生、是個「升學班的學生」。在學科知識上豐富,對自己的逃學其實是惶恐內疚的(從現在的例子來看就能知道,大部分不在乎成績的小孩,是不會對自己的翹課或請假感到擔心或自責的)。而他也漸漸查覺到,在他們小孩的單純世界外,有更大的大人的世界。大人的世界是複雜的,充滿了爭吵、欺騙、利用、戰爭、不理解。阿助知道,如果追上阿順,說不定就撕破了那層——大人與小孩世界的膜。為了自己安定的未來,他決定看著阿順的背影,就只是看著他、漸行漸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