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題外紀錄片分享(02114501)


這是我最近看的一部紀錄片,覺得拍得十分好而且非常貼近現實,如果大家對中國的高考和教育體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看。

1,我想說明的是,這部紀錄片所描述的人物是中國農村最普遍和最典型的人。無法否認,除了最發達的沿海城市外,整個中國是由最大多數的這些人組成的,很難想像撇開所謂的「經濟強國」來看,這些最無奈而又平凡的人不知道在這樣一個的教育制度下如何安頓自己的生活與良心。如果你聽到「崛起的中國」,你腦中浮現的是在中國占最大多數如他們一樣的人,你該怎樣看待中國。
2,他們是來自農村渴望進城並且在城市中生存下來的人,但是在城市中話語權被壟斷的情況下,他們使無法出聲但是卻極為需要被瞭解的存在。就如片中所展現的,教師王振祥為他打著學院名號的「公司」服務,招攬學生,而這些學院確實十分正當地存在;高考成績不好的王盼只能支付家裡無法承擔的學費進入這樣一間「公司」學習,或者是進入社會做最底層的工作,相當於複製她父母的生活;還有同樣從「公司」出來的畢業生萬超在武漢苦苦掙扎生存,三者就這樣被連接了起來。高考或許不是決定人的一生的,但是它經過了社會機器的改造,它或許就會改變人的一生。
3,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發展,整個社會合力製造出來的生存壓力滲透到每一個階層。有很大部份被高考所拋棄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於是越來越多的私校出現,來接手這些學生。迫於十分大的生存壓力,又看見利益在前,忙於解決生活或者滿足慾望的私校創辦人利用這些「被高考淘汰」無可奈何的人發了大財,片中教師口中的私校就是大陸私校的模樣。越是強調經濟,越是增加生存壓力,這些學校用以引誘學生的方式就是不斷灌輸他們:「可以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過上舒適的生活。」這些話由教師王振祥口中說出,卻能夠因此得到如此多家長與學生的同意與引起他們共鳴,難道不是在這種頂著「經濟強國」名號下的國家用生存壓力無形地給教育套上的枷鎖。生存壓力能夠使人智弱化,可以轉移人民的注意力,試想若教育機構以追求真善美和自由民主為由,每個被生存壓力所捆綁的年輕人甚至有更根深蒂固壓力的家長肯定會拒絕學校的「胡扯」。
4,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教育理念,難道不就是領導者和意識形態形塑社會氛圍之下的結果嗎?但是,更可怕的是,這種想法卻被絕大多數的人所接受。上層的人焦慮而又自信地活著,下層的人焦慮而又自卑地活著,中層的人焦慮而又平庸地活著,為著「經濟強國」的名號,為著「過上舒適的生活」,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教育制度,也充滿了這種令人不安的生存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