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人權研討會(99114185)

 我參加的那場是11/22,2-1-A演講的主題是民主與多元文化。

  這場的發表人總共有三位,由兩位澳洲的學者以及一位歐洲理事會的代表所組成。主要的內容多著重在關於澳洲人權的推廣歷程以及歐洲官方為改善人權所做的一些努力。

  我個人覺得整場演講下來,不外乎是行銷自己的祖國對於人權推廣有多麼成功、進步,並沒有提到太多實質性的內容與例子,所以依據自己的感受把心得分成兩個重點:
一、歐洲理事會對於人權保障的概念使人印象深刻:
  歐洲的代表不斷提到,他們結合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推動許多關於人權平等的價值,並提到這些價值若能普世就能達到社會凝聚,進而推動對人權的重視,他們也抱持著這樣的方式行事,但是會有跨國模式的思考,對跨區的議題也會以全球化的視野去給予協助,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式。
  這樣子的觀念的確叫人深刻,會讓人覺得在現在多元社會的環境下,是一種很先進的概念,但歐洲的代表並沒有舉任何實際的例子,只是單方面不停的行銷歐洲理事會對人權的作為,會議當中也沒提到任何數據來佐證自己的例子,甚至最後提問的時候有位住在歐洲理事會總部─史特拉斯堡的交換生,都舉手說沒聽過歐洲理事會的作為,請代表舉例,但是代表只是繼續強調本身的成功,並質疑對方為何沒聽過,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而這樣的場面讓我深深對歐洲代表所說的成功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二、澳洲人權演變─非政府組織的介入
  這兩位新南威爾斯州公民自由會議的代表,在發表內容的時候不斷的提到非政府組織的重要性,並強調他們是與其他的組織結盟在社會上掀起話題,藉機拉攏或遊說反對黨,並達到影響政府決策的目的。而他們也提到,其認為捍衛人權必須要在人權在實務當中的落實,並且這是一個終生學習的課題。

  這兩位代表把澳洲人權進步說得天花亂墜的,並強調當地原住民的權力已經受到許多保障跟改善,但不能否認的是白澳政策以及同化教育(:把原住民的子女交由白人家庭扶養,導致許多種族文化失傳,而這些原住民小孩遭受虐待與不平等的待遇。)對當時的原住民受到無法抹滅的創傷,而這些創商其實到現在都還沒有撫平。
由於一些個人因素,我在澳洲住過一的多月的時間,而這一個多月我感受到許多不平等的待遇,而當地對於亞洲人的歧視還是相當嚴重,雖說澳洲是個移民國家但當地白人還是有一種難以理解的優越感,而我的同伴們也曾沒有原因的被當地人當面辱罵又或者是遭受丟雞蛋等暴力待遇,完全沒有受到應有尊重。而關於原住民更不用說了,他們的情況更是低落,政府沒有給予他們應有的權利,甚至他們的權利都還沒有受到澳洲憲法的保障,因此他們的工作機會也是相對的被剝奪。我個人對原住民的印象,就是只能只能在觀光區擔任街頭藝人,販賣自己族群的樂器或飾品,受到風吹雨淋,相當辛苦。
因此,當澳洲代表在發表他們的成果時,其實心裡是感到相當質疑的,畢竟親身體驗過這種歧視跟不平等待遇,而且還是在雪梨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發生的,很難想像其他鄉村地區會是怎樣的光景。而我也知道澳洲是一個人權其實算是剛起步的國家,還有很多的努力空間,但真的並沒有向代表所述說的那樣前景看好,我個人認為還是有很多澳洲自己內部的東西需要做調整,法律、教育、政策等都需要一一的將平等的概念注入,澳洲才能真正朝向健全的多元民主國家邁進。

整場研討會下來,真正的收穫其實沒有很多,但是給了我很多反思的空間,並讓我能夠更加清楚的分析問題,站在反對者的角度去思考,以及為何主流所提供的價值就是正確的等問題。而最後我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能夠更將心比心去看待台灣自己本身多元文化所產生的問題,以及我們對所有族群都應該有的尊重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