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人權研討會(02114155)

本身就有在關心同志議題,看到學校願意正視LGBTIQ在世界的重要性而為此開設一會議供台灣及世界各地學者交流討論,感到很窩心。也藉此對澳洲及美國的同志婚姻發展及日前政策走向有基本了解。
但我想說,這場討論的意義價值有限,他們看過去看未來看國外卻鮮少關注於台灣現況;多著墨於事實的闡述(政策、善後機關),卻少了一些更觸動人心的那部分。但研討會本來就有種儀式性大拜拜的感覺,比較開心的是在最後的提問及討論有些跳脫常理的想法迸出!
以下針對比較印象深刻的部分做些心得:

一、藉由唯一的台灣講者能夠深刻而細膩的了解到美國同性婚姻法的演進,但反之而言,對於台灣目前同志處境及目前吵得最熱的多元成家法案卻沒有多加描述,這邊有點可惜。另外一點讓我覺得奇怪的是,伴侶盟在目前多元成家法案的伴侶政策是參考法國的伴侶政策(架構較相似,但台灣牽扯的範圍還是較廣),學者卻以美國為中心做講述,參考及學術價值多過於現實實踐,反而不能讓在場觀眾了解「現在的多元成家到底在幹嘛啊?」。

二、最後有一位坐在台下的教授提出了一個很新穎的想法,跳脫了普世價值觀念。他說「若這世界沒有婚姻這個概念?意思是,婚姻的價值以及規範採取於各自的信仰,把婚姻給拋棄,純粹當做兩個人的結合,這樣一來,大家要怎樣搞就怎麼搞也不必再管法律規章。」這樣的想法一被提出來,會議出現了兩種反應,一種是「嘿,這怎麼可能?」;另一種是「這觀念真酷!」。
老實說,當聽到這個點子時我覺得很興奮,當人的結合不在被法規束縛,把「婚姻」排除,那應該會使事情容易很多。而那些擁有宗教信仰的人,則依宗教條規自行約束,也不能渲染那些非宗教人士。這樣的世界是自由的。
但上星期和陳老師討論後,才真正認知到,婚姻不只是自己的事,他牽扯到國家政府運行。就是因為婚姻不是私事,「愛」才不能構成婚姻的唯一理由,所以同志不能因為「愛」而結婚,因為不符合國家整體利益。
從這裡可以思考:
1.
婚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2.
家庭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當結婚成家變成政治事件,那這世界感性的那部分就被忽略了。

三、我和其中一位澳洲學者變成了好朋友,他是和他的同性伴侶一起來台灣(澳洲已通過伴侶法!),參加研討會順便遊台灣。這位美女的演講內容主要是政府政策以及兒童價值觀的培養。
我覺得兒童價值觀的培養非常重要,我自己本身是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教育小組的小小義工,跟著前輩們到各級學校、政府機關、公司行號去演講,演講內容主要是同志友善、除汙名化、性別議題。在演講的過程中總是有一種很特別的情況:在最剛開始,聽眾們(年紀較小的尤其明顯)對於同志可能都是不諒解的,把同性戀當成一種笑話、嬉鬧別人的方式、甚至是不友善的、覺得很髒的,但在聽完演講後,藉由前輩們生命故事的分享(由一位出櫃者訴說自己從小到大的故事,有些人是被霸凌長大、有些人被父母嫌棄……這些「當事者」們怎麼面對自己的性取向、並且正視他、在台上發聲),讓大家聽到「我們在這裡」。聽眾們聽完這些故事後,也許不是全部,但大部分的人會開始學著用另外一種方式來看待同志,畢竟在這之前,很多人是沒有遇過、接觸過、與同志深談過的,大眾對同志的印象似乎就是主流媒體的引導。
這就是一種培養新價值觀的方式吧,我們不能強迫每個人都「同志友善」,但至少要讓大家知道「我們存在、我們和你們其實差不多、為什麼要對我們另眼相待呢?」有思考的機會就有轉機。
人不是生來就恐同,在社會化的過程以及家庭因素或宗教立場,導致恐同的產生,而這些恐懼其實是子虛無有的,我想這是台灣性別教育不完全的後果吧。

以上是我聽完演講的一些小感想,如果同學們對於同志相關有任何問題,歡迎來詢問同志諮詢熱線,我們有專人為你服務!
諮詢電話:02-2392-1970
服務時間:每週一四五六日,晚間七點至十點
http://hotline.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