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回答《山路》(02114501)

老師今天早上提出看了《山路》有點反感因為陳映真選擇把一個女人的角色定位在用自己的一生為別人的錯贖罪上,對此我有一點想法。

1,陳映真的小說常把女人當做從屬的角色加以描寫,而《山路》卻用蔡千惠的經歷來貫穿全篇,但陳映真卻沒有讓她以一個積極為革命有作為的人出現而僅僅是用為哥哥贖罪而到別人家裡希望通過受苦這種看似消極的方式來償還她對黃貞柏和李國坤等人的愧疚。這是陳映真心中對女人的貶低或者是對女性價值的不認同嗎?還是說作為女性的蔡千惠的人生軌跡是由別人所決定的?我覺得可能不是這樣的。
2,就如我今早所講,如果我身處那個年代,再根據小說情節代入蔡千惠的角色,我會和她做出同樣的選擇。如果單從小說對人物的塑造來看,蔡千惠捨得擱置自己的婚姻,說大點是擱置甚至是以後無可奈何地放棄自己的終生幸福來支持黃貞柏的革命理想。後來即使是三十年過去了,看到黃貞柏出獄的消息,讓她喚醒對自己內心的反省和審判最終無法原諒自己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可見這並非是一個普通的女人,甚至是和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小說中那些只是有能力,聰慧,又或者是命途多舛的女人有了明顯的區別。與「有能力」「美麗」這些外在的相比,蔡千惠心中有一種強烈的價值,堅定的信念以及因罪惡感而生的犧牲精神,基於這些,她希望能用一生的受苦為哥哥贖罪的心裡好像就比較可以理解了。
3,好比我看過的一部電影叫做「贖罪」,女主角的一句謊話所改變的一切,讓她的一生都成為了祈求寬恕的漫長儀式。因為她心裡對自己的犯下的罪的悔恨,她放棄了富裕的家庭,放棄了劍橋大學,選擇了做二戰中的軍隊護士,受傷的士兵讓她產生一次又一次的幻覺,最終她用一生進行《贖罪》這部小說的創作。對於只是一個善良的人而言,罪就可以是延續一生的,更何況是蔡千惠強烈的革命信仰,即使根本犯下罪惡的是自己的哥哥,也因為她內心充斥的是愛情,親情,理想,人性的層層疊加,她在那個年代所能做到的只有用自己的受苦去償還才能讓她獲取心靈的片刻安穩。如果問爲什麽她不親自投身都革命鬥爭中去為革命理想奮鬥,這樣會不會就只是看到了信仰而忽視了人性的部份?需要承認的是人的選擇並非只由單個想法所決定的。
4,所以我認為,蔡千惠的角色並非是一個悲劇性,因為別人而活沒有價值的角色。反而她是一個真正有著革命精神和清晰認識都自己人生價值的人,只不過,她對於革命的詮釋和投入因為她內心其他的力量,以一種審判自己和贖罪的方式表達出來。不是因為她自己直接對革命者和革命力量的傷害,僅僅是親人對革命者的傷害就能給她帶來如此大的痛苦,不正表明了她內心對革命真切的忠誠嗎?她這樣的一種做法,并不是用大家平常觀念中「革命精神只有通過親身投入革命才能實現」所能理解的。陳映真用一個女人最終死去才道出真正讓她絲毫沒有活下去的意志的理由結尾,或許她並不是為別人而死,而是為自己希望忠於革命而不可得,終究逃不過背叛革命和自己良心的譴責和愧疚讓她只能妥協于苦難而死去。這樣一種對於自我的殘酷審判其實難道不是對任何一個人敢於直視命運的讚美嗎?而她,只是一個女人而已。
5,原諒我的口頭表達能力不好,不能在課堂上系統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好吧,我會繼續努力的。

2 則留言:

  1. 寫得很好!
    蔡千惠如何決定自己的一生及因何這樣決定並不是同一個問題,敢於直視命運固然是勇氣,只是直視之後的決定,需要什麼才能走下去而不離自己來決定這一生,除了勇氣,應該還需要其他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