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韓戰救了蔣介石在台灣搖搖欲墜的政權(02114153)

史家稱,「韓戰救了蔣介石在台灣搖搖欲墜的政權」,其理何在?
  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一路敗退,從南京遷至四川,最後落腳於台灣,一座海上孤島。對中華民國而言,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二戰後的台灣基礎建設遭到破壞,國民政府來台後經濟體制不良、黨政專制、軍隊潰敗軍心渙散,人民又對政府不滿,此時任何一項從中國發動的軍事攻擊,都可能會對台灣造成由內而外的重大甚至是毀滅性的影響。在中共意圖收復台灣的同時,1950年在韓國爆發了韓戰,韓戰原本算是冷戰中的「代理人戰爭」,是資本與共產主義的邊界對抗,然而在由麥克阿瑟帶領的聯合國維和部隊進入南韓時,中國意識到了自身受到威脅了,若失去北韓這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緩衝區,中國有可能直接受到西方的威脅,故中國發動了「抗美援朝」戰爭,試圖保留緩衝區,同時透過戰爭建立在世界的權威、地位。

  發動「抗美援朝」戰爭之後,勢必的中國必須將大部分的心力投注在韓戰之中,而且蘇聯也拒絕援助中共收復台灣,收復台灣的計畫只好暫緩,這讓蔣介石政權在此時出現了一線生機,得以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土地、經濟改革,由內重新建立良好體制。

  在國共內戰時,其實美國是不支持蔣介石的,曾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採袖手旁觀的態,不再支援蔣介石。然而在韓戰爆發時,美國介入太平洋島鏈可說是主宰中華民國政權穩定的關鍵,美國立刻意識到其圍堵政策不能只做「面的包圍」,同時亦要避免遭到「點的突破」使共產政權擴張,故在台、日、韓等地簽訂安保條約,與中華民國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派遣航母進駐台灣海峽,確定兩岸互不侵犯,維持權力平衡狀態;同時台灣亦成為美國駐軍重要補給地,美援也因此而進入了台灣,大量物資、貨幣、需求湧入台灣,開啟了台灣接下來的進口替代及出口擴張的可能,漸漸的壓抑了蔣介石對內及對外的威脅,政權因此而穩定。

韓戰對戰後台灣政治史的影響?
  1.中國介入韓戰,敗退了聯合國維和部隊,儘管最後被反攻回來,但此舉著實的提高了中共在世界上的地位,使之成為有權發聲的大國之一,第三世界國家更以其為領導,然而中華民國的敗退,使得中華民國在國際地位備受打壓,中共得以藉機不斷要求代替我在聯合國的政權,最後在民國60年代使得台灣真正成為政治上的孤島。

  2.中共與美國的關係在這場戰爭裡更加的惡化,使得美國投注於島鏈防衛的心力更甚從前,開始投注美援及軍事協助,確保了台灣在韓戰後的30年內一定程度的保障,得以空間發展。然而此舉亦使台灣直到現在都深深的受美國的政策牽動,台灣需要以美國為標準,亦步亦趨,使得台灣成為美國無實際殖民名義的殖民地,不只在經濟、政治上受到影響,連帶著文化、價值觀也受到美國化,逐漸的失去了中華民國的核心價值,更使得世界不願看重台灣。

  3.雖說台灣遭到美國部份的掌控,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藉著美國的力量,逐漸的在經濟軟實力方面不斷成長,進口替代、出口擴張,雖然都只是代工已滿足美國需求的工業政策,但是卻因此累積了大量的外匯資本,讓我們在經濟地位上成為當時亞洲舉足輕重的國家,更有亞洲四小龍之稱,儘管台灣現在的經濟狀況已不如從前,但從前留下的外匯存底,至直現在對台灣經濟都還有一定的支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