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美國派任馬歇爾調解國共內戰失敗後,蔣中正在大陸政權歷經了遼西會戰、徐蚌戰役、平津戰役,大勢已去,證實美國白白浪費資源於支援蔣中正政權,美國內部出現反對資助的聲浪。1948年,美國雖制定中國援助法案,也僅只於象徵性。1949年,蔣中正撤退來台。1950年1月美國杜魯門總統聲明「無意介入中國的內戰」,不再提供任何軍援或建議給台灣,表示台灣必須獨自面臨來自中共的威脅。蔣中正政權就是因為打不贏中共,才撤退台灣,既沒有美國支援,再加上中共士氣正旺又有蘇聯支持,台灣淪陷是極有可能的事情。這也是為何被稱為搖搖欲墜的政權。
1950年6月,韓戰爆發。此戰是蘇聯測驗美國保護南韓的決心,及讓美國在紛亂的時代同時應付歐洲、中國、朝鮮半島等棘手議題。杜魯門政府面對韓戰,有以下兩點考量:第一,1945年後,美國占領日本,施行非軍國主義化以及民主化,若朝鮮半島淪陷,那日本就岌岌可危。第二,倘若美國不對北韓的入侵回應,則就無法保證當蘇聯入侵歐洲時,美國不惜一戰。美國要維持全球領導地位的指標,勢必打這場韓戰。
同月,聯合國同意出兵,以美國軍隊為主,派任麥克阿瑟為最高指揮官。且要求駐守菲律賓的「美國第七艦隊」駛向台灣海峽,以阻止中共與台灣之間可能的衝突,杜魯門發表宣言:「對韓國的侵略事件顯見共黨集團已經取代過去以顛覆作為征服獨立國家的手段,他們的行為已改為武裝侵略和戰爭。這是對安理會為國際和平與安全決議的蔑視。在這種情況下,共黨對於台灣的佔領,將是對太平洋地區安全和美國合法與必要行動的直接威脅。因此,我已經命令第七艦隊阻止任何對台灣的攻擊。同理,我也要求在台灣的中國政府停止對中國大陸的海空攻擊。第七艦隊將監督這項行動的執行。台灣的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恢復,與日本簽定和約、或聯合國的考量之後行之。」此乃台海中立化的濫觴。
史家稱,「韓戰救了蔣中正在台灣搖搖欲墜的政權」,其理由簡而言之,是蔣中正於國共內戰失利,逃於台灣,中共有機會一併解決台灣,且美國也不干涉,台灣無疑已無力自保,而韓戰爆發,杜魯門實行台海中立化,讓台灣有喘息機會。
但要注意,台海中立化,不僅是中共無法攻打台灣,台灣也無法反攻大陸!到了1971年簽訂的「臺灣關係法」,也是要求如此(這也是為何美軍只出售台灣防衛性軍備),導致,中共不敢直揭發兵統一台灣,也導致台灣幾十年來從未反攻大陸,也不敢宣稱獨立(因等於是逼中共發兵台灣,美國非常不樂見),雙邊維持現況,直至今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