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家稱,「韓戰救了蔣介石在台灣搖搖欲墜的政權」,其理何在?韓戰對戰後台灣政治史的影響?
台灣飄搖的依靠―美國,由放棄台灣到維持台海中立。
韓戰爆發前,國民政府潰敗之時。美國陷入是否要承認中共的兩難,當時台灣對於美國已無重要的戰略位置,不需要特別防衛。美國杜魯門總統在1950年表示,不介入中國的內戰,美國不準備提供軍援或軍事意見給台灣。在此東亞的重點防禦在日本、菲律賓、琉球群島。
韓戰爆發後,杜魯門總統認為如果不進行重點圍堵,會產生骨牌效應,東亞赤化。下令派遣第七艦隊防止中共侵略台灣,也要求台灣海空軍停止對大陸的攻擊,一方面保護台灣,一方面維持台海關係中立。重新強調台灣戰略地位,若和中共、蘇聯展開攻擊時,最好在台灣取得港口使用及空軍基地的使用權。
之後簽訂「共同防禦條約」,這個協定影響後來美國對台軍援、台灣自衛及鞏固內部安全。但美國也不是完全支持台灣,它只是想維持一個地區的平衡,制止共產主義的擴張。韓戰結束後,蔣介石曾提議由美國提起亞洲多邊安全條約。美國認為這應該由亞洲國家發起,而非美國主導。在蔣介石同意台灣維持防守的現狀,台灣與美國開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認為於必要之時可使用美國武裝部隊確保台灣、澎湖及該陣地有關地區領土之安全。
美國直到現在都是台灣有利的依靠,可是看得出,中國日漸強大的現在,台灣戰略越來越邊緣,台灣重要嗎?只要中共不以武力統一兩岸,美國必然不會加以制止的。兩個強權的夾縫,台灣只能被犧牲。
台灣國際地位,未明。
韓戰之後台灣的法律地位依然是不清楚的,但在中共干預韓戰的情況下,美國採取中華民國,遏止中共進入聯合國。台灣曾經的輝煌,聯合國認可,中華民國這時和許多國家有多邊關係。最重要的是,1952年與日本簽定和平條約。現在台灣有許多多邊協約都是從韓戰之後留下來的協定,在退出聯合國後,與世界保有一絲聯繫。現今流傳一個笑話,拿著台灣護照旅遊你是個旅行家;拿中國護照你是探險家,可是旅遊邦交國則相反。中國崛起,台灣國際地位的低落,台海維持現狀,步步艱辛。
國內改革,開創民主之路。
民國三十八年台灣戒嚴,限制憲法保障的言論、遷徙、結黨自由。保密防諜,人人有責。韓戰開始,台灣積極爭取美國援助,美國為了提升國民黨的聲譽及對中國的影響。以降低經援、軍援的作法,希望進行有限的政治改革及偶發的政治事件。如雷震的自由中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濟。
韓戰之後,美國對台經援增加,補助四項重要內容。維持台灣經濟穩定;提高軍援;增加台灣農業生產農村生活;重建發展台灣工業設施,使台灣自給自足。到了八十年代,這些援助給台灣開始十大建設的基礎,進入黃金十年。蓬勃發展的經濟,也促進政治社會的多元與活絡。
我認為韓戰決定了台海的美國因素,中國崛起的挑戰,對台灣安全的承諾,使得台灣關係法的執行上面受到很大的挑戰。現金,中國跟美國有一個共同戰略目標,東亞的和平。習近平講「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北韓依然是美國的死穴,也是中國的死穴。美國最怕北韓問題,統一與核子武器。而中國最害怕核武,緊鄰東北,中國是個很護短的國家,只要認為是自己人就會強加保護,千古不變的大哥心態,它不希望北韓走向瘋狂。於此,中國認為它有義務保護台灣,美國亦希望藉由台灣中立保持它在東亞的地位。兩強之下,台灣政治發展,是韓戰之後新的局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