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稱,「韓戰救了蔣介石在台灣搖搖欲墜的政權」,其理何在?
在蔣介石退守台灣之前,美國對於中國採取的是鬆手政策(Hands off Policy),對於中國不予干涉,他們認為中國的內戰就像大樹倒下一樣,而美國什麼都不能做,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大樹倒下,然後等待一切塵埃落定。且在西元1950年1月時美國國務卿Dean Achoson曾發表演說:“美國在遠東地區的防線北從阿留申群島、庫頁島、日本、琉球、一直到菲律賓。”言下之意便是包括韓國、台灣等未被提及的地方美國都不打算插手。
由此可見,當時美國對於蔣介石及其擁有的“中華民國”信任度是極低的,甚至曾經寄望毛澤東,認為毛會重視國家利益高於重視共產黨的利益。因此,當時蔣介石所帶領的中華民國正處於非常危急的情況。
而在西元1950年6月北韓跨越北緯38度線後一切有了改變。杜魯門派兵前往南韓,也派遣第七艦隊駐守台灣海峽。北韓的行為證實了NSC-68(國家安全會議第六十八號文件)的正確性------共產國家是有侵略的野心的。因此,美國改變原先亞太政策,將台灣放入圍堵政策中,也讓原本搖搖欲墜的蔣介石政權得到美國提供的資源的挹注而免於赤化。因此,史家稱:“韓戰救了蔣介石在台灣搖搖欲墜的政權”。
韓戰對戰後台灣政治史的影響?
韓戰讓美國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權,並且讓台灣加入了圍堵政策中的一環,美中(中華民國)也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讓原本苟延殘喘的蔣介石能免於即將被中共攻陷的危機。因此,韓戰影響了台灣的統治者是個標榜民主的獨裁者而非一群共產主義的批鬥專家,影響直到今日。
參考資料:財團法人私立東吳大學戰後國際關係(羅致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