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說,韓戰救了蔣介石在台灣搖搖欲墜的政權,理由何在?
- 蔣介石在內戰中失敗后,帶著潰散的三十六萬殘兵敗匆忙來台建立政權。剛來台時民眾歡慶,到後來國民黨政權統治的一年里,由於其政權本身的專制性,進行軍事獨裁,民眾生活和日治時期相比並沒能得到改善。並且政權掌握在大陸來台的官員手中,知識份子等也無法參政行使權力。島內人民不僅對國民黨政權的希望破滅,而且還對其感到強烈的不滿,因而蔣介石政權並無多大群眾基礎。對外而言,面對共產黨軍隊的步步逼迫,雖說金門戰役取得一定勝利,但實力仍無法抵抗共產黨。加之其尋求美國幫助無果,連防禦都無能力卻還有反攻大陸的慾望,使其政權的希望,目的和現實形成巨大的反差和矛盾,政權更是岌岌可危。
- 中共希望得到蘇聯海軍援助攻打台灣被蘇聯拒絕受挫折,加之韓戰爆發一方面威脅到了中國東北,另一方面中共認為美國第七艦隊開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主權,則被迫先轉移注意力,從“解放台灣”轉而加入朝鮮戰爭。忙於朝鮮戰爭的中共放鬆了對台灣的進攻,從而使蔣介石有足夠時間能夠在其原來錯誤的政策上加以修改和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政權賴以生存的經濟狀況。另外,國民黨政權來台雖然有被說成是“狗去豬來”,一種未經公投自決就霸王硬上弓,聲稱是“復興基地”的做法,但畢竟使島內在一段時間內維持了相對和平的狀態,經濟政治的恢復使得政權得以在風雨飄搖中生存下來,隨著時間人民的心理認同逐漸增強后,政權慢慢地被賦予了正當性,使其群眾基礎也得到了一定的穩固。
- 美國在朝鮮戰爭前對臺曾經有過設想,就是首先拋棄蔣介石,在可能的情況下使台灣自治或獨立,使其納入美國的戰略防禦範圍。因此美國出動海軍阻止對台灣的進攻基於此原因,卻成爲了蔣介石得以利用美國對台灣位置的重視,緊緊拉住美國,甚至借此以討好的方式希望能夠爭取美國的更多援助,伺機鞏固政權,為反攻大陸做準備,維護中國領土不被分離,還能在將來恢復大國領袖地位。美國將台灣視為其戰略的一隻棋子,蔣介石又借此拉住美國幫助自己實現宏圖,這種到底誰被誰利用或許是國際關係中最難以分清和糾結的面向。
韓戰對戰後台灣政治史的影響?
- 朝鮮戰爭之後,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更加惡化,由此,美國進而進一步承認中華民國的地位,並且簽署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特別是在軍事上援助中華民國,比如說對臺售武器等等,在此行動上,美國主要是基於反共的精神。但後來中美建交之後,以《台灣關係法》取代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模糊了台灣的地位。台灣的定位需要別人的認可體現出了的是台灣本身的不自信而尋求大國認同的渴望,也使台灣現今的地位十分曖昧和尷尬。
- 如前面所說,韓戰救了蔣介石在台灣搖搖欲墜的政權,使得最終中華民國政府得以在台灣生存直至今日。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果似乎給了台灣當時或者說直到至今的當權者一種隨時都有可能破滅的希望,從上面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到《台灣關係法》的轉變,本身不是因為台灣做了什麽,而是因為中美之前發生了什麽,可見台灣在美國的眼中從來就只是中美關係改變的產物和需要被改變時要挾品。但美國的這種陰謀論卻被部份人忽視,反而僅僅從表面看美國對台的行為,而藉以饒有信心論證台灣的國際地位,這部份政治思想的出現,使其無視台灣只有世界地位而國際地位低下的現實。
- 雖然有人說“一場韓戰,改變(台灣的)一切。”但是台灣被改變的一切到底有多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並不是台灣本身所能夠決定和改變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