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歸鄉(02114501)

問作者,小說題目為《歸鄉》是否恰當?

1,從分析題目的意涵到設想情節的其他可能性,到最後質疑作者題目的恰當性,這不知道是不是一種越來越不能完全投入到小說情節中的表現,看著小說,乘著夢飛船就越飄越遠了。只是希望用更多種形式表達見解而已,如果過分曲解小說的意思,懇請大家原諒。
2,楊斌在最後說「畢竟,台灣和大陸都是我的老家。」意思大概是台灣和大陸對他而言都成了「鄉」,按楊斌的說法,那麼題目的《歸鄉》亦即指「回台灣」與「回大陸」兩個方面。可是,若從小說本身來看,這個「歸鄉」或許更大程度是偏向于「歸台灣」的意思,以及歸鄉后和有共同經歷的人反芻記憶,從而更加念及這個台灣故鄉對自身的意義之重大卻仍要割捨回大陸的歷程。那對於楊斌來說,歸根結底哪一個才是的故鄉,或許實質上的故鄉卻已經不再是台灣,他回去的地方只不過叫「根」,卻沒有了最本源「鄉」的意味。「根」無法否定,就如一棵植物最初生長的地方,它或許僅僅是一個地方,可以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可是「鄉」卻被賦予了更多地方之外的含義,對於楊斌來說,「大陸也是老家」這句話的含義是否已經道出了台灣在他心中作為「鄉」實際上的含義早已被時間和經歷所逐漸消磨,直至一種自我都察覺不了的「鄉情」的變化?
3,被大部份人關注的是在內戰後留在台灣的老兵,因內戰而留在大陸的台灣兵真的就像是不被瞭解的存在,即便如此,我覺得他們本質上或許是一樣的。故鄉是被發動戰爭的統治者和機關算盡的政策所奪走和騙走的,空間和時間的遠離都是人為的阻斷,幾十年后即使是把面目全非的「故鄉」歸還,但是人卻早已在所謂的異鄉成爲了地道的「本鄉人」,就如楊斌台灣話已經不會說,就連聲稱自己故鄉在台灣也因為他的大陸口音而不被承認。然而,這些外在或許都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由於與故鄉在地域上的人為阻隔,最初離鄉的無奈和憤怒最終都會被長久的異鄉生活潛移默化地招安。這麼多年之後想起最初雖仍然心有不甘,心中在找尋「故鄉」,實際上早已在精神上和生活上依賴「異鄉」而無法察覺。這一切都不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而是在歷史,政治的大齒輪下被嚼食的許多人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命運所組成的無法改變的結局。而這其中,有多少受害的人會在他們曾經認為把他們命運改寫的社會機器的改造下成為新的加害者,像老朱對待王金木的父親那樣,他心中的拒絕卻無法讓他的行動去違抗機器對他的命令,直至變成機器所要求他要成為的人。「故鄉」同樣如此,它只成為了犧牲品,它存在的意義不僅僅跟人有關,還跟控制和改變人的命運的充滿自私陰謀的力量有關,可是卻可能因為這種力量,「故鄉」的意義已經發生了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