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試就中華民國憲法與行憲史解釋「戒嚴」與「動員戡亂」等詞,並試推敲戰後台灣的戒嚴和動員戡亂雙重體制對戰後台灣政治的影響。
戒嚴:
由於國共內戰情勢不利,國民黨發布了第一次全國戒嚴令(僅限於前線戰區)。
隨著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台灣人民對於國民黨外來政權開始不滿,國民黨為了穩固統治,於是宣布台灣進入戒嚴。
國民政府由於在大陸戰場上敗的一蹋糊塗,因此宣布第二次全國戒嚴令,為實質佔領台灣做前行準備。在國民黨遷抵台北的同時間,共產黨已控制大陸大部分區域,兩岸也隨即進入對峙局勢,台灣也因此進入戰備狀態。
動員戡亂:
1947年,國民政府剛剛從抗日戰爭中擺脫,然而由於共產黨於對日戰爭中採取「三分抗日,七分發展」,再加上其接收了日本關東軍遺留下的裝備,因此在抗戰結束後,共產黨的勢力開始能與國民政府抗衡。蔣介石則向國民政府第六次國務會議提交了「厲行全國總動員,以戡共匪叛亂」的動員令,自此進入動員戡亂時期。
戒嚴與動員戡亂對台灣政治的影響:
戒嚴使得台灣人民被剝奪集會自由、遷居自由、言論自由等等,這些禁令使得許多黨外人士(非國民黨)和非親蔣人士遭到迫害(逮捕),甚至是生命受到威脅(秘密槍斃),造成白色恐怖,但也使得台灣能夠逃出共產主義的失敗。當時台灣政治是被蔣氏政權把持,所有人都必須聽從他們,人民並無參政權,所有的一切都是內定的。
動員戡亂授予總統可以無限期連任,成就了蔣氏皇朝,總統的權力有如皇帝般,蔣氏政權也開始宛如以前的皇帝般,大肆的清除政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